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向孩子发问要耐心等回答

(2010-03-19 19:58:46)
标签:

育儿

学前教育

特殊儿童

周兢

中国

分类: 专家讲座★专题讨论

学前教育专家周兢:要改善同孩子互动
向孩子发问要耐心等回答

何惜薇 (2010-03-19)

 

    看孩子画画,家长总是急于问:“你画的是房子吗?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呢?跟我们家一样吗……”

  一连串的问题让孩子没有时间思考,一般就只选择回答最后一道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兢教授建议家长,向孩子发问时要耐心等他们回答,不要在他们回答前,就急着又发出一连串问题。此外,也要重视提问的质量,不预先设置好问题的答案,而是做开放式的提问。

  她说:“如果家长是这么说的:你画的房子好特别,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互动的效果或许就不同了。”

  周兢教授将在职总优儿学府(NTUC First Campus)与人民行动党社区基金会(PCF)联合主办的学前教育研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演讲将分享她的研究成果,重点在突出中国的成人与孩子间的互动特点,并提出成人可如何改善与孩子的互动。

  这是职总优儿学府和PCF首次携手主办这么大规模的研讨会,今明两天的研讨会旨在让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更了解儿童早期的学习需求和方法,预计将吸引800多名学前教育专业人员和200多名家长参加。

  周兢接受本报专访时说,中国的家长(特别是母亲)在与孩子互动时会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身上,说的话比孩子还多,也不断地问问题,甚至在孩子较小的时候争着代替他们回答问题。

中国亲子互动具“任务中心”特征

 

http://www.zaobao.com/edu/images3/edulive100319.jpg
周兢教授:与孩子互动时不断发问问题,会使他们没有足够时间思考,所以一般只会回答最后一个问题。(何炳耀摄)

  她说,中国的父母很在乎孩子在互动中学习到东西,这种“任务中心”(task-centred)的特征,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

  周兢解释:中国人常说“养不教,父之过”,中国父母把自己视为孩子的第一个教师,在同孩子互动时,肩负着让孩子学习的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许多中国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即出现父母过于放纵孩子的问题,而这并不是与孩子互动的最佳模式。周兢认为,父母应该学习在适当的时候跟孩子说“不”,但又不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有感于中国在儿童语言的发展方面研究匮乏,周兢多年来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研究对象从数个月大到七岁孩子不等,不但要了解不同教育背景的家庭如何与儿童互动并产生影响,也追踪四大类型特殊儿童(自闭、智障、听障和有“特定性语言障碍”问题者)的语言发展过程。

  有趣的是,她与学生的进行的研究发现,无论是什么教育背景的家长,家长所面对的是哪些类型的孩子,中国家长与孩子的互动方式都具有“任务中心”特征。

  周教授补充,在美国,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一般只是简单回答孩子的提问,没能引导他们继续表达看法,但在中国,不同教育程度的父母都是问孩子“很多问题,并且说很多话”。

  “不过,不同教育背景父母所运用的词汇,他们句子的结构还是不同的,这对儿童产生长远的影响。”

  那么,本地一些父母用不纯正的英语或华语与儿童互动,是否会适得其反,长期而言对孩子的语言发展会否造成不良影响?

  周兢说,孩子早期学习几种语言并不是关键,关键是教学的质量。由于不太了解本地学前教育情况,她建议本地进行有关课堂和家庭语言输入(给孩子)的质量的研究,也可研究孩子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学习双语的发展过程,从而了解应更重视什么,并建立相关语料库。

  至于与特殊儿童的互动,周兢说,他们之间的差异大,所承受的语言损伤也不同,不能笼统地指出应该怎么做。不过她认为,父母应放下面子问题,及早寻求专业援助和诊断,再根据孩子的需求帮助孩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