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孙天昌及其家人与冯式早教的关系

(2009-11-24 21:45:42)
标签:

教育

早教

孙家

孙天昌

太原

育儿

分类: 早教资讯★早教杂谈

关于崔书云家与冯式早教《0岁方案》、《早教革命》的关系

 

崔书云女士一家培养了一个很不错的少年孙天昌,可以说他全面发展,充分发展,有个性特长地发展,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关爱,13岁考上中国科大少年班。我们为他们一家感到高兴,祝贺他们家庭幸福,孩子出类拔萃!

孙天昌的成长最主要是他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有高度统一的早期教育新理念,用很科学的早期教育好方法培养的结果,其中重要一条是孩子从小发展“视觉语言”,早期识字阅读,从孩子3岁~13岁读了4000本书,连中小学许多功课都是自学的。这说明他们家长集体付出了“快乐的辛劳”。孙家后来又办起了“昌乐之家”幼儿园,大家很为他们感到欣慰!

崔书云夫妇和祖辈确实是培养孙天昌最主要、最长期、最落实的教育力量,这是无庸置疑的,任何好孩子首先都是父母培养出来的。但是另一方面孙天昌的早慧典型又是受“0岁方案”到“早教革命”的启发、教育、帮助的结果,这也是无庸置疑的。请看以下事实:

一、10多年前,大约孙天昌两三岁时,冯教授到山西阳泉讲学,孙家当时住阳泉,他家家长来听课,课后一家人找冯老谈话,拿着《0岁方案》图书并把小天昌也带去了。当时冯老见他们一家对早期教育如此热心,孩子又教得好,父母家人都是知识分子……,于是征得他们同意后,不久把他们全家介绍到省城太原宏昌学校早教实验班,专做早教研究及教学工作,(当时冯老任宏昌学校顾问);尔后冯又与他们共事研究,相互学习,常开会讨论,指导实验数月,到冯老离开太原为止。

二、冯老离开太原后的多年中,还常与宏昌学校早教实验班天昌的爷爷孙先生联系,孙先生也向冯老发过实验班资料,接受指导。实验班的孩子发展普遍优秀。

三、几年后宏昌学校因故停办,孙家把实验搬出校外,自办“昌乐之家”,实际仍延用“0岁方案”名义办学。2008年12月“昌乐之家”作为“冯式早教”圈内基地,发资料刊登在《0岁方案~早教革命30年庆典特刊》上;崔书云老师作为“昌乐之家”代表出席广州“0岁方案~早教革命30年庆典”大会。

四、崔书云女士对外宣传,从来都称她家因受“0岁方案”启发,而教育好孙天昌的;在广州30年庆典大会上她作为冯式早教专家发言,受到全场数百位代表的热烈欢迎,也是这么说的。而且会前会后她与到会的众多代表的交谈,毫无例外都表示对冯式早教的感谢;在其它场所,崔书云接受采访的录像或文字都是同样的口径,并且能一套一套说出《早教革命》中的教学法。(请看后面视频)

五、孙天昌考上科大少年班后,山西晚报、山西新闻网等许多媒体的报道中,也不乏孙家与冯氏“0岁方案”的渊源。例如山西晚报报道:

“1993年母亲崔书云怀孕期间,得到了一套《0岁方案》,认真读过后,崔书云将早期教育的理念讲给了丈夫和公公婆婆,全家人对此高度认同。

1994年3月,小天昌出生了,妈妈将汉字贴在墙上,让孩子认物与认字同步进行;孩子会走路了,通过每天上下楼梯,学会了数数和加减法;孩子会说话了,家人给他一把尺子,他在家里到处量,给他一个弹簧秤,他在家里到处称,由此懂得了度量;飘在脸盆中的纸船让他了解了什么是浮力;下雨时打伞,他知道了伞还有另一种说法叫“umbrella”;生病住院时,认识了“儿科”、“眼科”、“急诊科”;家里喝完的饮料桶变成了他认识圆柱体的教具;家中四壁贴满了诗词歌赋,包装盒、硬纸片全做成了识字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成了天昌知识积累的源泉。

教者有意,学者无心,孩子居然在不经意间就学到了很多,到2岁时,天昌能认识2000多个汉字,并开始自主阅读……”。

看这段文字从点题到理念,从理念到操作,从操作到文句……,处处是“冯式早教”理论和方法。从这一点说,孙家学“冯式早教”确实比较深入、有效!

六、说到前几年孙家应邀请作为“0岁方案”到“早教革命”专家团成员到长春录像和长白山旅游,孙家父母和天昌都高兴赴约。所有到会的,有成果的冯式早教专家与积极分子都写了 “早教革命”可用其肖像宣传的承诺,孙家也不例外是签字同意的,而后孙家出了一本关于早期教育的著作,书内也写了他家受益于冯氏《0岁方案》。

 

与以上种种事实相反,崔书云老师在央视二台“经济与法”栏目中却一反常态。矢口否认与冯氏早教的任何关系,说孙天昌完全是按自已家的理念和方法培养出来的。这一点令人费解!

 

 相关链接:孙天昌及其家人与冯式早教的关系-图文集 关于孙天昌及其家人与冯式早教的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