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全早期教育系列讲座 ---国庆60周年特别献礼!
“教育爱”论
冯德全
爱是一种强大无比的精神力量,但母爱不都是好的,要看它把孩子引向何方。“教育爱”易于塑造美好人生和卓越人才,“血缘爱”养育平庸之辈,而“溺爱”则毁掉孩子的良好性格和才能,甚至到头来身体也难以保住。爱河横流,泛滥成灾,孩子同样被“溺毙”。不同的母爱有质的区别,而不是量的多寡。
什么是溺爱?常见的溺爱有十种:(1)待遇特殊。(2)过分注意。(3)轻易满足。(4)放任自流。(5)祈求央告。(6)包办代替。(7)惊慌病痛。(8)过度保护。(9)害怕哭闹。(10)当面袒护。
什么是最重要的早教,就是让孩子养成各方面的良好习惯,良好习惯一经养成,行为如同自动化一般。那十分规律的生活极利于孩子心情愉悦,意志坚强,使她养成什么时候该做的事一定愉快去做,以后再也没有受强迫、制约的痛苦了。
许多人误以为享受的童年即幸福的童年,他们哪里知道:生活丰富、兴趣广泛、有动有静、受到积极鼓励而又严格要求的孩子才是快乐幸福、积极向上的金色年华。如果说享受即幸福,这种“幸福童年”
很快将化为不幸的青少年,乃至悲剧的人生。
所有影响孩子行为的信息中,没有比父母的表情更重要的了。孩子进步时父母要微笑;孩子浮躁时父母要严肃;孩子放肆时,父母要生气和冷淡……“情感信息”是孩子的一种特效的心理“激素”,父母、祖父母们一定要把握好什么时候该表现怎样的爱态。
家庭氛围要有一条“最佳情绪线”,那就是:和蔼可亲、民主平等、宽严并济、处事认真、愉快而尊重。
同时要讲究“表情教育”,在孩子面前是恬静、微笑、欢快、狂欢;或者认真、严肃、沉默、忧愁;或者冷淡、生气、伤心、气愤……都要恰到好处。父母的喜、怒、哀、乐、愁是最有力的教育“激素”,真正有效的教育决不在话多,而在教态和爱态。
对不同年龄孩子的爱还要有所区别: 8个月内的宝宝
“爱而外露”,8个月后的宝宝“爱而少露”,3岁后的孩子则“爱而不露”
,通常和蔼可亲、礼貌而认真足矣!
相关链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