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之道》前言
郝桂筠
1983年3月1日,我的女儿赵晶旌出生了。时隔26年后的今天
——
2009年3月1日,我的这本书出版。就如同我的第二个孩子,她是我的全部心血与付出。但愿大家如同喜欢我的女儿晶旌一样喜欢这本书。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过程是那样漫长,结果是那样惊喜。虽历经十年,可在于我:忘却的是时间、辛苦与彷徨;收获的是感悟、甜蜜与快乐!
酝酿出版这本书,是女儿晶旌上大学以后。
做为一个普通人,我历来都是保持一种平常心态,从来也没有想过要出什么“书”。可是,伴随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丰富多彩的学习感触,患难与共的苦乐人生,就如同碧蓝海面上的小小浪花,潮起潮落间奔腾不息,进而形成的滚滚波涛,时刻撞击着我情感的闸门……
性格、责任驱使我拿起笔来 …… 于是,才有了这本不甚成熟的鄙作与大家见面。虽然有些自惭形秽,但更多的还是欣慰。
“魂牵梦绕,自不量力”去写这本书的“动力”还在于 _____
有四个情结让我割舍不下:
一,家长情结。
自从在“早教”这条路上迈出了第一步,并做出了一点成绩后,就经常应专家之邀,零零散散地写了一些文章,发表在有关“早教”的刊物上。而正是这些文章,使我在全国各地拥有了一大群读者朋友。我的这些朋友对我的关心与厚爱,令我非常感动。我经常翻开他们的来信,一封一封地读着,感动着……他们关心着我女儿晶旌的成长情况,关注着孩子后期的发展情况,想知道关于她的更多的话题;他们咨询教育孩子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寻找令他们困惑的诸多答案;他们更迫切探索的是“早教”的经验与捷径……我深深地理解他们。他们对我是那么的信赖,那么的尊敬,那么的寄予厚望……我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了,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来帮他们做一些事情。尽管,自己也经常给他们回信,回电话……但是,那些只言片语怎么能把“早期教育”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讲明白,讲透彻?因此,自己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常常感到“愧对他们”,让他们失望了。我这个人很重情义,曾被这个心结困扰了很久,很久。
家长的需要,就是我应该做的啊!这是义不容辞的。那时开始思考:能不能够写出一些东西来,向大家汇报一下孩子的后期发展及近况,并把自己的经验与体会,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广大家长朋友?……,朦朦胧胧之中,想写书的意识越来越迫近,越来越清晰……于是,开始正式动笔写书,义无返顾。
书,我是写成了,可是,距离出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呢?作为普通人,“出书”?谈何容易?鉴于各方面的困难与障碍,“出书”这件事拖延下来了……这一拖,就是八年。整整八年啊!“八年抗战”,日本侵略者都赶出中国了啊!多么宝贵的八年时间啊。那些盼望之中的家长们,本该在八年前就能看到这本书的啊!可如今,他们的孩子已经长大了……好在,我考虑到了这部分家长和孩子,我在书中做了尽量的弥补,添加了适合他们看的内容,那就是晶旌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和这些正在成长中的孩子谈理想,谈人生,谈学习方法……
然而,在这八年里,我一时一刻都没有忘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为了赚够“出书”的经费,我开办了“早教幼儿园”。由于方方面面条件都不到位,办幼儿园不但没有盈利,反而搞得心力憔悴。(比如:1,小城镇经济不景气,百姓不认可投资教育。2,办园投资小,规模不够,招生困难;3,人们对“早教”还存有认识上的误区,等等)。在2006年,我毅然决定:关闭幼儿园,静下心来,还是潜心研究我的“出书”计划。
这一次的“旧话重提”,自己决心很大,无论如何,克服一切困难,也想把这件事办成。这就是与我的那些家长朋友的一个“了不断”的“情结”,时时在鼓励着我,鞭策着我,继续朝前走。
此时此刻,我想起著名作家冰心说过的一句话:“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廊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悲凉……,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二,儿女情结。
冯老的经典语句:“变沉重的人口负担为无穷的人才资源;变艰辛的养儿育女为无限甜蜜的天伦之乐”。是的,对此,我的感受是太深不过了。
回顾当时,我在繁忙的工作中,在困苦的生活中,在养儿育女的艰辛中,自己所做出的一切,所经历的一切,虽然是苦,可是,我的心里是那么的甜蜜,我体尝到的是说不尽的快乐与欣慰。
我追寻过去,我更想往过去。岁月的车轮在飞奔向前,却磨灭不了我记忆中留存的在“养儿育女”过程中那一幕幕美好的“风景线”。有如一路上好风景,没来得及仔细琢磨,没来得及悉心品尝,孩子已经长大……留在母亲心底的,是永久的回味:伴随孩子一起成长,真幸福!
时常搬出相册,按着时间的顺序观看,儿时那乖巧伶俐,聪慧听话的好女儿,带给妈妈的是无限的甜蜜与满足,享受与自豪 ……
所思所想,足以敦促我拿起笔来写一写我的女儿。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情结就是:女儿晶旌的日记,文章等,我都完好无损地保留着,也经常有知情的好友、“粉丝”前来借阅,时有不能“完璧归赵”者,每每都是“忍痛割爱”。本人喜爱文学,崇尚文化,当然重视这些东西,眼看那么好的文稿积压在手中,不能令其发挥作用,心中难免留存这个“结”。每当翻开晶旌的儿时、小学、初中、以至高中阶段的一些日记、文章,那清新的文字,优美的语言,宛如一汪清水,涓涓细流,直淌入你的心田,令你如痴如醉;那一篇篇生动感人的文章,一段段栩栩如生的描述,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展现在你的面前,让你神往心驰。再看看老师们在评语当中给予的高度评价,无以复加的赞美之词,着实让人看后爱不释手,啧啧称叹,那都是被任课老师誉为“典范”的作品,觉得实在有保存的价值。征得晶旌同意后,把其中部分日记和文稿收录进来,以飨读者。
晶旌在文章里谈学习,谈人生,谈她学习中的苦与乐,谈她从小到大一步步从弱到强,实现理想、走向成功的体会,写得那么深刻、生动、感人,这对于每个家庭的孩子们、学生们都是一本很好的活的教科书,这部分文字也正是早教成果的一个有力印证。因此,我又说服晶旌以一个“特殊成员”的身份参与进来,帮助妈妈共同来完成这本书,并顺理成章地把这部分内容也纳入了此书,也是对八年前的那些家长及孩子们的一个交代和弥补。希望这些能对学习与成长中的孩子们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和帮扶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愿晶旌的笔墨能够唤起更多的天真幼儿和激情少年及有志青年的共鸣,大家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来发奋学习,努力拼搏,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以不辍进取的精神去获取人生当中最华美最精彩的乐章!。
三,家庭情结。
“我的家庭充满爱”。
——
赵晶旌
有人说,家是摇篮;有人说,家是避风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可每个人的家又千差万别,不尽相同。我的家庭充满爱,充满温暖与幸福、吉祥与和睦,我珍爱我的家庭。
我的爸爸是一名高中教师,教物理。虽说是物理教员,但对数学、化学等理科知识也很精通,这就为我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家里有的题不会做,可以随时问爸爸。但是,一般情况下我是不会轻易开口的,这是我的一个习惯,喜欢自己琢磨。爸爸十分重视我的学习,不管自己工作多么忙,对我提出的问题都是有问必答。每天放学回家,爸爸都要认真仔细地询问我在校一天的学习情况,有一点含糊也不行,一个小小的问题都不放过。爸爸既温和又严肃,我很害怕爸爸。爸爸对我虽然要求严格,但绝对不是象有的家长那样,把孩子圈在屋子里,不准到外面去玩,他很支持我做课外活动,还经常带着我“玩”呢!我在完成当天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就象小鸟一样飞出笼子,找左邻右舍的孩子们玩个痛快。由于这样,更增加了我对学习的兴趣。爸爸经常教导我:要劳逸结合。我当然很赞成的啊!
妈妈是中学教师,教语文。同爸爸一样,她既温和又严厉,我虽然怕她,但我更爱她,因为,在我眼中,她是一位称职的好妈妈。她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她无微不至地关爱着我的学习与生活,千方百计地为我的学习提供各种方便条件。妈妈的语文基础很雄厚,令我信服,也令全校师生信服。语文方面有什么问题,我更不用发愁了,可以随时随地问妈妈。写作方面更是得天独厚,在妈妈的指导下,我的写作提高很快,在同学和老师眼中,我的文章简直成了“典范”。为此,我也曾沾沾自喜过。每一次考试过后,妈妈总是去各个教研组里给我看“分”,试卷不用拆封,妈妈一眼就能认出我的卷子,都是在“第一时间”知道我的成绩,令我兴奋不已。当我考得好时,妈妈也不是特别高兴,总是一脸平和的样子,鼓励我不要自满,要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考得不甚理想时,妈妈并不生气,也不责备我,依旧是一脸平和的样子,细心帮助我查缺补漏,分析哪些地方还欠“功夫”,然后和我一块总结经验。因此,我的语文成绩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一直都是“位居榜首”。
我的家庭充满爱,充满温馨与和谐。不仅如此,我的家庭更充满学习的气氛。家庭给我的教育与影响是深远的。在这个充满“爱”的家庭里,我会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获得更多的教益。
我将倍加珍爱我的“家”,永远,永远……
这是女儿晶旌在初中时写下的一篇文章,我们从中可以“窥见一斑”。虽然女儿是这样书写自己的家庭,但是,我并不感觉到自己有多么的伟大,多么“了不起”,反而,我的内心略有一丝的内疚与不安,因为,我做得并非那么完美,家长们通常所犯的错误,我也曾经犯过……只不过,及时察觉,及时纠正,尽量避免走弯路、错路,时时提醒自己:母亲的责任与义务,是任何人不可取代的,任重道远;不但要有恒心,有毅力;更关键的,还要有“定力”。风回路转,道路迷茫之时,你要清醒,不必惊慌,把握好前进的方向;急流险滩,大风大浪面前,你是舵手,临危不惧,稳操舵把掌握方向。
当今社会里,由于生活节奏的改变,竞争意识的强化,财富占有欲的膨胀,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随之变得脆弱,据心理学专家统计(准确数字),全国已有三千万人患心理疾病,每年有二十五万人自杀(各大高校的学生也不例外)……,真是触目惊心啊!
经专家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家庭”潜在的“危机”在悄然滋生,“畸形家庭”里的“怪现象”越来越多。电视台在18频道增加了一个“心理访谈”节目,我是经常很认真地来看这个节目的,每每看后,沉思良久,百思而不得其解……。有不在少数的家庭两代人之间存在着矛盾,代沟,甚至是“裂痕”,有的是孩子心理扭曲,有的是大人心理变态,“病”得都实在不轻啊!……每一期来做节目的家庭都坦然道出活生生的“裂变”情景,听后不禁让人“瞠目结舌”,“惊心动魄”。说这些现象是“典型”的都不“确切”了,确切地说,应该是“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了。两代人之间,“矛盾”不可调和;“代沟”不可逾越;“情感”难以沟通……
我的心灵上不止一次地受到“震撼”!
由此,我联想到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我们在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啊,沟沟坎坎,困难波折,再所难免啊。就如一艘出海的小舟,也有遇到礁石和风浪的时候。而在那危急的关头,平安与险恶,成功与失败,真真就只在一瞬之间……
作为一个好的“舵手”,你该怎样“力挽狂澜”?使这条小舟不至于“翻船”、触礁,平稳地驶向理想的彼岸?家长啊!你就是那“舵手”,你就是那足智多谋的“引航人”
!此时此刻,需要的是:你的胆识与气魄,你的大智大勇、临阵不惊的大将风度。相信你,会有足够的智慧与办法,引领那叶小舟越过险滩暗礁,避开惊涛骇浪,驰骋在碧波粼粼的洋面上,向着那胜利的彼岸,加大油门,开足马力,永远向前!向前!
四、早教情结
时间啊!匆匆如流水。二十五年时间的过去,就如“弹指一挥间”
。闭上眼睛,过去的一切,就在“昨天”。
回想二十年前,自己趑趄在早教的路上,是那么的孤独与无助。黑暗中的摸索,逆境中的抗争,曾经几度心恢意冷,筋疲力尽……。幸亏,迷惘之际得遇早教专家冯德全教授,在冯老的关心与支持下,自己坚定信念,迎来了眼前的一片蓝天。知遇之恩,我将永生不忘。二十年前的形势,人们对“早教”的理论一无所知,甚至看不到任何关于“早教”的字样,我本人也是孤陋寡闻。迷茫与彷徨中,无论是认识上还是实践中,都难免走弯路,走错路,甚至事倍功半。虽然是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足的地方,缺失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对自己,对孩子都是无法弥补的了……那么现在,我最欣慰的是:“早教”已经不是过去那陌生的名词,她已经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深入到了千家万户。我,做为一名“早教”的先行者,理应为此而做些力所能及之事。……就这样,我一心想把成功的经验写出来,敬献给那些善良执着的父母亲,使他们少走弯路,远离遗憾;踏着捷径,快些成功;在他们遇到困难,心力憔悴时,敦促他们,不要灰心,不要放弃,坚持就是胜利!……
——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但愿,它能给读者带来愉快,带来帮助;使读者受到启发,受到鼓舞,让我们的孩子在轻松快乐中度过他们宝贵的童年及少年。
篇末絮语:
养儿育女的岁月是条路,途中虽崎岖坎坷,但执着不懈,定会有柳暗花明;
教子成才的岁月是首歌,旋律虽不尽悠扬,但侧耳倾听,却总是余音绕梁;
雏鹰起飞的岁月是首诗,纵然有抑扬顿挫,但悉心品味,却更有意味无穷;
伴随孩子一起成长,有如靓丽的风景线,里面有诗,有画,有歌,有景,更有情……
引领孩子走向成熟,又如生活的万花筒,五光十色的曲径中,总会折射出五彩斑斓;
——里边虽有风狂浪涌,水复山重,但总会“吹尽狂沙始到金”;
——其中虽有苦有累,有涩有难,但更多的还是甜蜜和快慰。
这是我在书的封皮背面写下的一段话,她足以概括出为人父母在养儿育女过程中体尝到的苦辣酸甜,百味人生。千言万语,万语千言,写就的几个字叫作“大爱与满足”。
书,读到这里已近尾声,我不知读者从中感悟到的东西有多少,也不知在文章中所阐述的道理大家可否苟同,更不知大家就“子女的教育问题”还有何更高明的见地,我很希望倾听读者的意见,和大家一起交流、共勉。
由于本人才学有限,又是贸然出书,文中的不足之处再所难免,仅望大家多予见谅海涵。其实,我更想给大家以最有益、最便捷的教子方略,一招一式地引领大家如何操作,使大家象读了一本教科书一样:有定理、定义,有公式、概念,有范例、习题
…… 然后便依葫芦画瓢,照搬套做 ……
但我觉得这样做是不够科学的,更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千百个儿童千百种个性,千百个家庭千百样环境,所谓“教”与“学”在方法上,应该没有固定的模式,大凡都是因人而异,千篇一律地套用一个模式,可谓“愚笨”之举。
“读书”,只能收获一个“感”字;“实践”,可以升华一个“悟”字。有了“感、悟”两个字,你自然就明白该怎样“做”了。
我坦率地告诉大家的,仅此而已。
但我还需要重申一点: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作为教师,想成为一位称职的“教育者”,或能为人“师”者,不是“简单”的事情!万万不能小看了这个角色,我们肩负的责任伟大而艰巨,光荣而辛苦!但是,不管这个担子有多沉多重,我们都应该勇敢地挑起来,坚定不移地朝前走。那么:我们需要具备的是:有思想,有责任;有爱心,有行动;有精神,有永恒;能吃苦,肯付出;坚韧不拔,百折不回;勇于进取,不怕失败;承载负荷,永不言“输”;谦对胜利,笑面人生…….
其实,所有的“教育”也都蕴涵其中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