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可是我孤身一人,两手空空:一无权,二无钱,三无房舍,四无人员,要平地创建一个事业谈何容易!我只好凭着“一支笔杆一张嘴,一张月票两条腿”四处讲学,八方募捐,终于先后募得6000元善款,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早期教育研究所。虽然研究所简陋不堪,不到20平米的办公室,几张办公桌,一部电话,一架打字机,如此而己,但它在我的心里却如同居里夫人提炼“镭”那样珍贵的实验棚!我认定它将是我今生今世的归宿,只要有一口气就会坚持研究所的教育创新,今生无悔,来世更待!
我要永远感谢我国学术界的老前辈们,于光远、费孝通、钱学森、张薇之、李成文等著名学者,他们给我来信、题词,跟我面谈,听我汇报,给我指示,无私地支持早期教育事业。他们锐利的目光看好早期教育是“人类自身进步的大事”,给了我最热情的扶植和鼓励。
我也永远感谢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国妇联儿童部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还有彭佩云、程思远、王夫棠、薛焕玉等领导人给我来信的大力支持,他们殷切地勉励我走一条民间科研的道路,以科研养科研而求生存和发展;我永远要感谢湖北省妇联、湖北大学、江汉大学、湖北日报社、长江日报社、武汉空军司令部等单位给我物质赞助和启动资金6000元,也感谢武汉大学曾与我合作推广“冯式立体早期教育法”,还要感谢幼教专家王东华先生的多方帮助。
但我更要感谢的是数以百万计的年轻父母、祖父母和我众多实验基地的专家、老师们,他们受“冯式立体早期育法”启发取得了大批教育成果,培养出许许多多的好孩子,总结出非常宝贵的经验,这些给了我长期的滋润和支撑的巨力。从我编著的《0岁方案》、《冯德全早教方案》、《新0岁方案》到今日出版的《冯式立体早期教育法》,里面无不凝聚着他们科学育儿的心血。我总结的创新理论、方法论体系主要是他们勇于创新实践的结果,我理所当然要恭恭敬敬地回报给社会,回报给他们,并把人类的早教事业做得更加完善,发扬广大。
(四)
我要向社会回报什么呢?
近30年的探索真让我发现了一个崭新的“婴幼天地”和“早教世界”了,许多新鲜事物和奇异现象是我前25年教育经历中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早期教育不仅能普遍提高每一个孩子的素质,还能培养出许多出类拔萃的青少年来;大批孩子的成长轨迹,证明了婴幼儿有好像“地表浅藏”的巨大潜能,他们都是最易开发的“地表富矿”;他们特殊的心理功能“无意识的适应性学习”,轻而易举地解决了人生几乎全部的重大难题;他们有着非常特殊的认识本领:获得敏感、印象记忆、情境领悟、本能模仿、兴趣探求;他们不知学习的难、易、苦、乐,有兴趣就快乐接收,没兴趣一概拒绝;在“二次孕育”中不论哪种生活经历,都将构建起人一生心理发展的“潜意识板块”……
于是我提出了许多早教新观念:“人类要重新认识胎婴幼儿”;要在他们身心承受的范围内极大地丰富精神生活;在激发兴趣的前提下早期教育不分学科,不讲系统,不顾深浅,不求甚解;要给孩子“教育爱”,升华“血缘爱”,杜绝“溺爱”;让“心理生命”与“生理生命”同时养育;让“视觉语言”与“听觉语言”同步发展;“把优良性格的养成放在首位”
;"生活是快乐的课堂,早教是幸福的生活"等等。我主张对孩子实行增强体质、开发智能、丰富情趣、提高认知、训练行为、优化性格、锻炼意志等“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教育,在丰富、快乐的生活中提高他们“基本素质”——“高素质人才之母”,这就是“立体化”的早期教育。
我认为早期教育决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传授式教育”,也不是一周数次技能训练的“单一式教学”,而是丰富日常生活的“立体式教育”。早期教育要给孩子提供“全面发展,充分发展,有个性特长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提供有趣有益的生活内容,提供良好的环境濡染,提供亲人的榜样诱导,提供“视觉语言”发展的条件,提供心理的积极暗示和鼓励,使孩子潜移默化、顺其自然地发展,让孩子不知不觉学会生活,学会关爱,学会学习和思考……这就是“立体式早教法”应当发挥的威力。好孩子不是父母、老师“教”出来的,而是成年人提供了“立体教育”的最优环境,他本能地显示和释放巨大潜能而学好的,就像每个孩子都能在故乡的语言环境中,自然而然学会一口丝毫不差、天衣无缝的标准母语一样。
所以我提出“早教革命——冯式立体早期教育法”,就希望像给予孩子阳光、空气和水一样,让他们充分沐浴在有趣有益的精神生活之中,获得体、智、德、美、劳和心理品质的最佳发展。“立体式早教法”与“传授式早教法”、“平面式早教法”有原则的区别,我们要提倡建立在科学的人才观、儿童观、潜能观、教育观,亲子观基础之上的早期教育,这是人类全新的早教理论和方法论。(待续)
相关连接
我的求索,我的感谢,我的梦---①
我的求索,我的感谢,我的梦---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