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深入基层”,变成“纸上谈兵”
(2023-06-25 15:54:01)“基层”本是“冲积层之下较坚硬的岩石”之义,历经数万年地质运动,厚积薄发而成。基层是一所深沉朴拙的大学,是打造丰盈人生的密码,是党员干部化茧成蝶的“娄山关”“大渡河”,搏击其中方能积累向上的无穷力量,与群众的距离多近,决定你能收获多少成长。因此,基层工作最能磨人心性、历练能力。
基层经历于组织、于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个基层干部都须守土有责、在岗有为。然而现实中,弥足珍贵的基层经历却被一些干部视为“跷跷板”而非“磨刀石”,下基层锻炼就是占着稀缺的位子、换得经历的帽子。曾有群众形象地把这类干部称作“三面干部”:下来时欢迎会见过一面,评优时投票会见过一面,临走时欢送会见过一面,与组织要求的“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走出去能干”的“三能干部”相去甚远。不可否认,一些“三面干部”是协助领导的秘书,留在领导身边似乎作用更大;一些“走读干部”是支撑单位的骨干,获得基层经历似乎前途更大,但刻意让他们行走于“下来一年半载,成绩有人维护,回去即获升迁”的“康庄大道”,试问那些真正的“5+2”“白加黑”的干部,何时才能够看到“进步”的曙光?又如何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沉得实心,干得舒心,历练得走心?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只有把理想植根于现实的沃土,在这个课堂工作,才能深切的了解国情、民情、社情,才能真切的感受到群众生活的艰辛、基层干事的艰难,才能真正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良策。因此,基层是洞察国情民意,树立真切群众观念的必经之路,是干事创业的重要起点,也是找到真正治国安邦真理的重要途径。因此,青年干部要勇于投身于基层这个大课堂,在实践中经受考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基层无论是吃住行等生活条件艰苦,还是工作环境、待遇、对象等要素的低下都是让人望而生畏的,更是与中层上层无法比拟的,投身基层不仅需要勇气、胆识,更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顽强作风,但如能义无反顾地投身基层,并持之以恒奉献基层,就能在这个大熔炉里,在百般的煎熬中实现凤凰涅槃,奠定人生最为坚实的基础。
基层是大舞台,能演绎出生旦净丑;能展示出真善美,假恶丑;能塑造出精彩的人生。人民群众是这个舞台上最文明的导师和最真诚的观众,只要青年干部们扎根基层,心系群众,在基层深厚的沃土中,就能在人民群众的精心培育下,演绎出人生的精彩的乐章,谱写出人生辉煌的业绩。
如果“混日子”“镀金身”的现象得不到遏制,长此以往,必将形成“庸者上,能者下”的逆淘汰潜规则,挫伤的是实干者的积极性,消磨的是基层干部的战斗力,侵蚀的是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削弱的是党的向心力,其不仅与党中央“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背道而驰,更是对基层政策的扭曲异化,折射出的是隐匿于人事工作之中的徇私舞弊。因此,必须果断害除某些“镀金干部”的思想“毒瘤”,扎紧基层经历的制度“笼子”,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净化基层政治生态,让“三面干部”无立足之地,让“镀金”思维失去十壤,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氛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