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德克•巴莱》中的血樱花和祖灵之歌意象

标签:
影评赛德克·巴莱意象血樱花祖灵之歌 |
分类: 影视评论 |
《赛德克·巴莱》有不少意象值得关注,这些意象对于主题的表现、人物命运的咏叹、故事背景的描述乃至剧情的推动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血樱花和祖灵之歌的意象尤其值得玩味。
血樱花是启迪全篇的一个关键意象,是通观全作的一个重要象征,理解了血樱花所包含的意味和涵义,也就理解了主题表达和情节安排的合理性。樱花为日本国花,以血樱花立意象征无疑是妙到颠毫的。毫无疑问,《赛德克·巴莱》是少见的华语经典之作,但是这部电影面世以来也多有诟病,指摘其节奏缓慢者有之,指摘其铺垫过多者有之,指摘其血腥暴力者有之。敝人以为,如果在充分解读了血樱花意象后就会发现这些说法并不成立。
血樱花鲜艳如血,怒红似火,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血樱花在日本殖民者入侵之夜怒放,在雾社事件爆发之际独立枝头,在三百战士流尽每一滴血后再度盛开,其运用正是对诸多内在涵义恰到好处的渲染和外化。血樱花血与火的意象很好地映照了本片中两大矛盾的对抗运动,其一是赛德克人与日本殖民者之间的矛盾,其二是赛德克本族内部各族群之间的矛盾。
自《马关条约》签订以来,清廷将宝岛台湾割让于日本,日本人为了获取宝岛上丰富的矿产、林业资源,对台湾的山地民族居住地区输入商店、学校、邮政,进行所谓的“文明化”统治,但正如片中主人公莫那·鲁道所言“邮局、商店、学校,什么时候让族人的生活变得更好过?反倒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有多贫穷了!”日本统治者对山地原住民的劳力极尽压榨之能事,对山地原住民的文化极尽践踏之能事,这便是本片中叙述主体---“雾社事件”爆发的内在原因了,血樱花的意象正表达了原住民对殖民者的血海深仇和愤怒之火。
《赛德克·巴莱》是依据原住民出草反抗日本殖民者的重大历史事件“雾社事件”制作的一部史诗电影,但是在进入“雾社事件”的情节前用了接近一半篇幅的铺陈,这恐怕是论者以为节奏缓慢、铺垫过多的主要原因了,但这些叙述和铺垫其实是有必要的。在前面一半的铺陈中又有一半的内容是讲述山地原住民之间矛盾的,影片就是以一组原住民之间为争夺猎场进行杀戮的镜头开始的。这些对原住民之间矛盾的叙述当然有为后面情节中部分部落助纣为虐帮助日本殖民者绞杀起义者做铺垫的成分,但更多的还是为了刻画原住民彪悍狂野、勇猛尚武的民族性格,而这种敢于对抗、不惧死亡的性格正是“雾社事件”得以发生的外在条件。血樱花血与火的意象正是这种民族魂魄的外化象征。
如果说血樱花是本片中作为画面上的一个成功意象的话,那么祖灵之歌则是本片中作为声音中的另一个成功意象。祖灵之歌的运用大大提升了影片的文化品位,使影片深深地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使其超越了战争片、历史片的一般境界。
血樱花给予人的是一种血与火的直观意象,而祖灵之歌给予人的却是一种民族文化和民族灵魂的抽象意象。在整个影片中,祖灵之歌的咏唱不下十处,悠扬辽远、粗犷狂野、如泣如诉、悲壮雄浑的歌声构成了本片的一个明显的特征。
这十多处祖灵之歌又有一半多是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完成的,这些歌曲对于描述赛德克人的祖灵文化、刻画赛德克人的民族性格、阐述反抗主题和部落杀伐原因发挥了直接有力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前半部分太过拖沓缓慢也是不成立的。只有在听了这些歌曲后,你才会明白赛德克人为何会如此向往在他人看来虚无缥缈的祖灵之家的肥美猎场;只有在听了这些歌曲后,你才会明白赛德克人对取下敌人首级、血祭祖灵、获得纹面图腾的无比渴望;只有在听了这些歌曲后,你才会明白莫那·鲁道那句“赛德克·巴莱可以输掉身体,但一定要赢得灵魂”的铮铮誓言。
除了血樱花和祖灵之歌外,彩虹、迷雾、图腾等意象同样值得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