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明县村庄概况

(2007-08-03 18:23:30)
标签:

人文/历史

东明县

文史资料

 

 

东明县村庄概况

 

    由于东明地处黄河冲积平原,且地势平坦,无山无岗,黄河多次改道决口,村庄城池冲坏,大批文物古迹被埋地下。历代帝王逐鹿中原,兵焚战祸连绵,民不聊生,迁徙频繁。年深日久,史料残缺。根据残存的县志,家谱、碑文及民间口头传说,通过对全县917个自然村调查考证,春秋战国时期建村的7个,占自然村总数的0.76%;秦汉时期建村的4个,占自然村总数的0.44%;隋唐时期建村的11个,占自然村总数的1.2%;宋、元时期建村17个,占自然村总数的1.84%,元未明初,中原一带战争频繁,大片土地荒芜,人口稀少。当时境内仅40余村庄且规模较小。明朝建立后,太祖下诏,迁民于黄河下游,垦荒造地,并颁布了“耕垦成熟者归已业”的政策。在山西人口稠密区采取“召民耕、人给地十五亩,菜地二亩”等耕垦办法,并对洪洞等县人民采取分期分批迁来,以繁盛中原。仅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东明新建立村庄154个;永乐年间(1403-1424年)建村342个。山西洪洞大槐树便是移民的集散地。常言说的“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古槐”,就是这个原因。据统计,明朝从外地迁来建村的达666个,占自然村总数的72.6%,是历史上东明建村最多的年代。清朝时期建村143个,占自然村总数的15.6%。民国时期内忧外患,战争频繁,加水、旱、虫灾,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下山西、闯关东,村庄有减无增,在统计的村庄中建村500年以上的占70%。解放后,东明的工农业生产日新月异,人口增加,古老村庄扩大了规模,分建、新建村庄54个。

东明的地名语言特征有其命名的规律和特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以姓氏或人名命名  如刘庄、李屯、郝士廉、张表屯、高林寨等。

    2、以古军营、军屯命名  如马军营、赵官营、五营、袁长营等,俗称三十六营。

    3、以地形特征命名  如:山(龙山集),河(临河店)、堤(徐夹堤)、坑(水坑)、潭(闫潭)、岭(双河岭)、岗(大岗)、海(海头)等。

    4、以建筑物命名  如寺(白佛寺)、庙(玉皇庙)、楼(刘楼)、桥(武胜桥)等。

    5、以职业或官职命名  如:菜园(菜园集)、油坊(油坊李)、烟(烟张庄)、武术(棒张寨)、烧窑(胡窑)、铁炉(铁炉寨)、千户(李千户寨)、官名等。

    6、以物命名  如:鹁鸽王、野鸡营、石香炉、核桃园等。

    7、以吉祥嘉言命名  如太平庄、吉利营、兴隆屯、高堂等。

    8、以数字、形容词、方位命名  如二马场、三里庄、五里铺、大辛庄、小新庄、老水坑、东刘庄、西张寨、南胡屯、北王寨、前营、后衙等。不管哪种命名形式,都有着中原地区自然村规模大,较集中居住的特点。为防水灾、兵、匪患、多以土寨围之,宽3-5丈,高2-3丈,现已无存。村名末字多寨庄、楼字。凡营字,大多属明清时期的军户村,以姓氏冠名的居多,以数字、方位、量词冠名的,大多属于村庄搬迁,分迁后形成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