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爱情的时候,你就多吃(上)
王文华
过年放假,朋友打来问我在干什么,我说:「当然是吃!」
「天啊……」他一副「你怎么这么堕落」的口气,「你应该看看书,写写文章,约约会,怎么都在吃呢?」
我决定当面纠正他对吃的偏见,于是约他出来吃饭,「你想吃什么?」我问。
他说:「都可以。」
「都可以」、「你说呢」、「随便啊」、「无所谓」,这些话我都说过。表面上看起来是随和,实际上是无知。因为不知道有什么东西好吃,所以只好配合别人。
2005年之前,我对于吃一直没什么热情。我吃过很多好东西,但都是别人带我去的。吃的当下很享受,但事后要我自己再去找那家餐厅,可提不起劲。
为什么会这样?我猜大概是因为2005年之前,我是个认真的上班族。对我来说:「吃」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是为了「工作」。当时若是有人跟我说他过年在家猛吃,我也会假设他无所是事。
2005年起不再上班,我把生活颠倒过来:「工作」,是为了赚钱来「活着」,而「活着」,是为了好好地「吃」。
吃应该是生活的目的,不是手段。
2005年我38岁,体会到这一点已经太晚。38年,四万一千多餐,真正令我印象深刻的,不超过十碗。
可悲?但我应该不是特例。我猜很多人跟我一样。一天结束后躺在床上,不记得今天吃了什么(甚至根本没时间吃),却清楚记得办公室哪件公事没有办完,哪个家伙讲他坏话。这就叫为了工作而活,为了活而吃。吃饭就像汽车加油,例行公事,只看价钱。加油你还会挑是不是无铅,吃饭你只在乎够不够咸。
为了工作而活倒还有某种意义,有些人搞到活着,只是为了不要被公司那个家伙斗倒。讽刺的是,那个家伙,压根没把你放在眼里。
生活,变成了一场自编自导、没有观众的惊悚剧。
谁不懂「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道理,但为什么能做到的人那么少?谁不享受美食的快乐,但为什么把它们放第一顺位的人那么少?
这当然不适用于有经济压力的人。当一家温饱都成问题,讲及时行乐是唱高调。但那些经济稳定、甚至优渥的人,为什么还吃得那么糟?
不只是吃和玩,还有住和穿。多少上班族,包括我在内,明明有经济能力改善生活的品质,却过得像寄生的虱子。头发没有型、衣服没有洗、办公桌像实验室、浴室像化粪池。我们银行的户头里也许有很多零,生活的富有程度,顶多只有一颗星。
我们过得糟,因为没有学习。
Surprise!生活也是要学习的,可惜的是:我们从来没有学过。
美术课、音乐课、家政课,这些课教学生把「生活」过好,我有认真上吗?我的学校都把这些课都用来上英文和数学,教我们如何把「工作」做好。这样长大的我们,自然成为工作超人、生活白痴。如果被丢到荒岛,我们第一个反应,大概是上网找资料……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