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白眼视鸡虫】 |
我的往几家杂志报刊的投稿,给编辑的印象是字数多,篇幅大,不大适于版面要求。偶有文字见诸报头,也是极力控制在相对于版面严格的限定范围内的。我的自以为精心酝酿的,组合的天衣无缝的文字,因吃了太多“字数多”的亏,沉于海底,不能见诸于世。
有经验的作者,只要用心看看那些被刊出来的文字,无论从遣词造句的技巧,无论从文字本身的趣味性来看,并非篇篇都如局外人想象中的那么精妙绝伦惊世骇俗的,我以为。你也不难看出,他们的笔端流露着的是初学写作时的那种认真和笨拙;非专业作者,大概大家都抱着一种玩文字的心态罢了,有几个耐得住性子当一辈子彻头彻尾的写作者。
关于文字创作,有一种“眼高手低”的说法。看别人的文字――除非名家的创作――总有别扭处,要么堆砌辞藻无病呻吟卖弄风情,要么左拼右凑干瘪枯燥味同嚼蜡,真正的性情之表达相较薄弱。眼光低的作者往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他们的表达从一下笔就山穷水尽。
我自认为读书破万卷,笔下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嬉笑怒骂、顺口成章,至于得罪某些嘴脸是另当别论的。古人云:文如其人。你忧国忧民也好,吟花弄月也罢,创作者的创作就是要忠诚于自己的感情。某些创作者一味歌功颂德未必见真情;下笔前犹豫不决顾忌这个担忧那个,这样的作者,是咬烂笔头、敲碎键盘也不见得能写出好文章。
我常常庆幸我的有耐性,从中学到大学,乃至工作,我的藏书、读书、创作的习惯一直视作我人生一大乐趣延续。浮浮沉沉,悲欢离合,对于一个二十多出头的小青年,在十几岁起就深味到人间这片荒芜的土地里,不畏寂寞,不惧艰险,独自耕耘,独自收获,默默无闻,矢志不移,实在可嘉。
我的读书写作既无红袖添香,亦无鸿儒往来;不管美女嘲笑于前,不管恶狗猛扑于后,一贯保持我的风格。哪怕受困铜墙铁壁,我也独自呐喊。纵然悲沉,但一想起陶渊明的“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话就心安理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