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佘山天主教圣母大教堂

标签:
西佘山佘山天主教堂佘山圣母大殿佘山旅游 |
分类: 2016年 |
从西佘山的山脚下往上看,山顶左面是天主教堂,右面是天文台博物馆。

从游览图中可以看到,从东大门、北大门和南大门进去都很方便。由于松江92路就停在东大门,所以我从红星处东大门进,然后沿着指示牌,逆时针走了半圈木栈道半圈汽车道,绕了西佘山整整一周。好处是木栈道坡度小,用距离换高度,上山不累。下山时经过天主教中堂,经过圣心亭、圣母亭、若瑟亭——“三圣亭”,经过地震台,由南大门旁边的教友门出。图中褐色是木栈道,橘黄色是汽车道,白色是石阶山路。注意下山时靠近南大门附近有一段石阶路没修,沙土路不太好走。

原先的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传说有道人名秀参与建塔后自焚,故名秀道者塔。元明清的佘山已是杂树丛生的荒山。清晚期,天主教会购得佘山山顶及南坡时,此塔破败不堪。现在的塔是1998年新建的。

之字形的“苦路”,有14个折,转折处有供祈祷的成双小亭。据说,苦路上有14处安放着1878年专门从耶路撒冷运来的14方小石,不知道有没有躲过文革的冲击。苦路(英语:VIA CRUCIS)是指天主教的一种模仿耶稣被钉上十字架过程重现的宗教活动,也称之为“拜苦路”。在天主教教堂内(或它处)悬挂或摆设之十四处苦路像,描绘耶稣身背十字架,走向加尔瓦略山途中所经历的事迹。2014年有部德国电影《苦路十四站》。
上海市政府立的保护石碑
山顶的天主教堂,又叫圣母大教堂,圣母大殿。1863年,法国传教士买下山顶和南坡,1871年建教堂,1925年拆了重建,1935年完工。1943年,被罗马教廷敕封为"乙等大殿",即仅次于罗马教廷大殿的第二等大殿,是远东第一座,中国大陆唯一的乙级圣殿。文革期间严重破坏,1984年大修完毕。

钟楼顶部原有4.8米高的圣母抱小耶稣铜像,毁于文革,2000年再铸。现今主祭台圣母抱耶稣像上的冠冕为教皇保罗二世亲自祝福。

与法国罗德圣母大殿齐名,也称远东圣母大殿。集多种建筑风格于一体,采用无木无钉无钢无梁的四无结构,不对称结构的典范。从20世纪40年代起即为世界闻名的天主教圣地,也是国内天主教最主要的朝圣地。内设座位3000个,可容纳4000人。

南长北短,东宽西狭,内圆外尖,内石外砖。其拱形、甬道为罗马式,廊柱为希腊式,尖顶为哥特式,橄榄形钟楼为以色列式,东端小圆顶为西班牙式,清水壁和斗角地砖为中国民族式,硫璃瓦则为中国宫廷式。
殿内冬暖夏凉,采光极好。廊柱和斗拱之间的壁槽具有良好的吸潮功能和清洁功能。大殿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建筑结构,大殿内部少有灰尘。
大殿地处山颠,周围可走动的空间极小,很难拍照,这是在老天文台顶部拍的照片。教堂里面不允许拍照,门口有告示,自觉遵守,所以没有一张内部的照片。教堂可自由进出,前面的座位给教友,后面的座位给游客,中间用小绳拦一下。前面教友二三人,后面游客一大帮,静静地玩手机。偶尔有说话嬉笑的打破宁静,神职人员也不说话,高举一块有“保持安静”字样的木牌走一圈,立刻安静下来。
从天文台博物馆顶部拍摄的教堂东部。
从老天文台望远镜处拍摄的圣母大教堂。
从老天文台望远镜处拍摄的圣母大教堂。
山顶围墙上的告示,佘山还有野生的猴子?真不错。
后一篇:西佘山天文台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