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桥人家(三)——黄氏民宅(绒绣馆)

(2016-01-28 12:41:11)
标签:

高桥

浦东

黄氏民宅

高桥绒绣馆

旅游

分类: 2016年

      黄氏民宅,高桥镇西街139号,南邻高桥港,北靠西街,同凌氏民宅一样,坐南向北。此宅建于清末民初,1921年竣工,800平方,三进深仿徽式民居,有大中小天井隔开,共计房间25间。

      宅主黄文钦,早年在苏州河畔做毛竹建筑材料生意,发家后在故乡高桥建起黄宅和黄家祠堂,做过高桥图书馆的黄家祠堂已经被拆除,而黄氏民宅被保存下来,现作为“高桥绒绣馆”。

       高桥绒绣,亦名“绒线绣”,是指在特制的网眼麻布上,用彩色羊绒线绣出各种画面和图案的刺绣。绒绣原本流行于欧洲。早在14世纪,德国农民的服装和壁毯上,就有根据织物经纬线排列,计算针数而绣成的图案。到了16世纪,欧洲出现了一种专作刺绣底子的麻布,在底子上用绒线逐针绣满,便成了绒绣,其最大特色是能表现出油画的质感  

       绒绣源于欧洲,19世纪末传入上海,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绒绣在上海慢慢发展起来。在上个世纪70年代,生产绒绣的东方绒绣厂一度成为上海出口创汇的冠军。绒绣的市场主要在欧洲,近年来欧美订单的急剧下滑,产业几乎濒临灭绝。高桥绒绣虽然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能称得上绒绣工艺师的不足10人,而大多已过花甲,目前重点培养的年轻继承人,只有一人。

      从我参观的情况看,也是如此。绒绣馆的大门毫不起眼,有几个中学生下午放学来做志愿者,在门口天井聊天。整个三进深的院落,楼上楼下的展室,独我一人。

高桥人家(三)——黄氏民宅(绒绣馆)

黄氏民宅,高桥绒绣馆的大门,门可罗雀,左右都是小店铺。

 

高桥人家(三)——黄氏民宅(绒绣馆)

黄氏民宅门口处的保护牌,由浦东新区设立。

 

高桥人家(三)——黄氏民宅(绒绣馆)

黄氏民宅的介绍

 

高桥人家(三)——黄氏民宅(绒绣馆)
黄氏民宅的房顶,山墙具有观音指的特点。

高桥人家(三)——黄氏民宅(绒绣馆)
黄氏民宅第一进天井,山墙具有徽式民居的特点。

 

高桥人家(三)——黄氏民宅(绒绣馆)

仿徽式民居,特别是那个木质栏杆的小阳台,很有特色。

 

高桥人家(三)——黄氏民宅(绒绣馆)

这是另外一侧的屋顶、山墙和小阳台,错落有致,黑白分明。


高桥人家(三)——黄氏民宅(绒绣馆)
从各种角度看到的观音指


高桥人家(三)——黄氏民宅(绒绣馆)
朝北正房的二楼看出去的景致

高桥人家(三)——黄氏民宅(绒绣馆)
进门大厅最显眼处的镇馆之宝《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原油画作者法国大卫,绒绣作者汪振男,第一幅制作于1998年,历时2年,此幅是专为绒绣馆制作的第二幅,制作于2012年,历时3年。


高桥人家(三)——黄氏民宅(绒绣馆)
取材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绒绣制作历时5个月。


高桥人家(三)——黄氏民宅(绒绣馆)
《牧羊女》,原作者是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绒绣制作4个月。


高桥人家(三)——黄氏民宅(绒绣馆)
《拾麦穗》,绒绣制作12个月,说明上写原作来自网络。

 

高桥人家(三)——黄氏民宅(绒绣馆)

《高桥新城》,取材于摄影作品,制作历时5个月。

 

高桥人家(三)——黄氏民宅(绒绣馆)

《姐姐》,取材于油画,制作历时11个月。


高桥人家(三)——黄氏民宅(绒绣馆)

高桥人家(三)——黄氏民宅(绒绣馆)
大量的作品分布在展馆中,叹为观止,每一件绒绣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绣人物需要用到的颜色多达上千种。在陈列馆的二楼,有一幅奥巴马的头像,据说嘴唇部位从白色到红色,用到深浅不一的颜色有上百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