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粮食的记忆

(2021-05-26 22:09:16)

搬家后理东西,我发现四张全国流通粮票,每张可购买粮食五市斤,发行单位为共和国粮食部,日期一九六六年,和父亲的购粮本。

这几天报纸上手机里又辅天盖地关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的报道和追忆,不禁令我想起粮票和粮食的一些记忆,感概万千,故写下一些作为对过去尘封往事的回顾记忆。

我记得粮票分成全囯票和地方粮票。全国粮票成色更高,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使用;而地方粮票则在规定的地城之内使用,好像没有时间限制。票面定额有半两、壹两、贰两、伍两、壹市斤、贰市斤和伍市斤等。

我们小时候买食品无论是买米还是买点心、食堂的饭票,除了交钱之外,还要附上粮票的,否则买不了的。初中生一个月27斤定量,高中生29斤,不论男女都一视同仁。

我家里四口人,三男一女,时值七十年代又是我和弟弟在生长发育期,食欲太好导致粮食太紧缺了。记得我初中和高中的时候每周去解放路书店边上的一条小巷口的饮食店买高价烧饼,一只饼三分钱加一两票,议价的需四分钱就可以了,如此看来一两粮票值一分钱。我通常一次性买20只装入袋子走回家。

而有一些家庭女孩子多或者胃口小的每月粮票有剩余。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大家还可以用粮票换东西。专门有人上门来换,兑换塑料制品还是什么。我家因为一直粮食紧缺,哪怕到九十年代有富裕也不肯换,视之为金贵之物。如今退出使用的粮票早巳是收藏界的新宠了。

记得74年我们高一学生去市园管局西北处学农,班里男生居然比赛吃饭决出大胃王。那时候没有娱乐活动,这对现在杭州的中学生来说是不可想像的比赛。晚饭我吃了二十两(两斤),是第一名;福生同学十八两居榜眼。晚上睡觉前又吃了三个馒头。

现在让我想起来也惊讶了,估计长身体加劳动,那时副食品也少。

1970年初一快结束时学校响应号召开展野营拉练活动,走路去萧山、富阳。开饭时班主任居中分菜,同学们围着坐一圈,每次分完总有一些剩菜,阮珠如老师总是给我添加一些。我估计胃口好,现在也遗传给儿子了。儿子出生时别的孩子吃30CC,他要60CC,而且饿得比别家的娃娃还早。

我买米永远是买籼米(杭州话叫尖米),一毛四分三一斤,出饭率高;粳米(满米)我没买过,味道好,出饭少,价格可能一角六分几;糯米饭很少吃,有时在劳动路口早上花一角钱买一个糯米饭,贰两粮票。女营业员抓一把饭放在一块布里称一下,再放入一根油条,加一匙白糖,拿布一包双手用力一压,一个饭团交到你手上了。这是比较好吃的早点。

糯米基本上不作主食,做成粽子、汤圆和糕点。

我今天下午百度了一下关于稻米的知识。

粳米,软糯,油水多,味香,以东北米居多;

籼米,是南方的双季稻,味差,米粒儿细长,硬、渣,出饭多;

大米碳水化合物占75%(淀粉),脂肪1.3-1.8%,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北方人为小麦面粉为主食,全国大致上是五五开。

记得文G中有段时间供应红薯,七斤红薯收一斤粮票。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摸索可以做汤蕃薯,把地瓜削皮切成丁块,放水里煮熟即成;烘蕃茹,晚上炉子闭了火放炉子上烤;米薯饭,待米饭收了水,把红薯放在米饭上。

红薯也会烂掉的,有些则是大水蕃薯,味道特别苦涩我们称之为僵蕃薯。

中国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一直在进行水稻选种,其中实现了三次跳跃性的跨越:

矮秆化、杂交化和优质化。

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大大提升了亩产量,为人口大国的人民福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杂交水稻的口感比较差,优质化就是提升其口感细腻和柔软度。

杭州有水稻研究所。我们初高中也去农村学农。但是大城市的人不识稼穑,五谷不分,哪怕南方的农民也识不全,因为南北种植的农作物太不一样了。

上世纪53年全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55年继而全国实行粮票,直到1993年才结束,共实行了38年。实行票证管理是短缺经济的表现,也是保证实行生存权的一种举措和方式。

政策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产力。在农村改革开放后,耕作制度的改变,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加之优良稻种的推广和应用,使得粮票的退出历史舞台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现在的孩子没见过粮票也不知道曾经实行过票证制度。这应该归功于制度的改变和生产力的提高。

其实在人类的历史上饥饿与缺粮与人类历史如影相随。所以民以食为天的古训是从无数次的饥荒后得出的结论。当然如今的世界上还有很多饥民嗷嗷待哺。在这块祖祖辈辈生活过的热土上做一个衣食无忧的百姓一分子是多么值得高兴和自豪的一件事啊!

粮食的记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杭州女婿陈龙
后一篇:往事难回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