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龙井的途中经常见到在路边的茶博大理石牌,上书茶为囯饮杭为茶都。半个月前我去茶博用手机一搜才发现茶博居然是一馆两地,一在翁家山上,一在龙井路88号的平地上。
茶博的全名为中国茶叶博物馆。在北京之外冠以中国或者中华两个字是很不容易的,由此可见杭州在中囯茶界的江湖地位!
茶博是国内唯一一家以茶叶为主题的国家级的专题博物馆。两馆占地1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是一处展示茶文化、科普知识、学术讨论、国际交流、培训品茗的好场所。
作为一个从小就生长在杭州的伢儿,茶叶两个字真的不要太熟悉了,从小去店里帮父亲买旗枪茶,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去四眼井学农摘春茶,老农教授的两叶一芯的心得依然在耳边回响。这次参观了茶博才知道自己对荣叶的知识真的几乎为零,而且零敲碎打不成体糸。参观之后对茶叶的知识有了糸统的了解,和对茶的起源、出口、消费整体大局有了直观的感受。
说起茶树的原产地是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亚热带地区的原始森林中,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茶树生长。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依然可以找到野生大茶树,树龄高达2700余年,人工培育的也有800多年了。茶树起源据科学家推测已经有6000-7000万年了。茶字最早出现在唐立宗时《开元文字音义》一书中,形和音义确立于中唐时期。"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由这半神话式的叙述中知道茶不仅能消乏解暑还可解毒。
中国种茶第一人据说是吴理真,西汉蜀国人。在四川蒙顶清凉峰山上据说仍有他手植的八株茶树。
真正把茶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并使之系统化科学化是陆羽。他的《茶经》有上中下三卷,上卷之一为茶之源,之二为之具,之三是之造;中卷仅有之四,为茶之器;下卷之五为之煮,之六之饮,之七之事(茶事记载),之八之出(产地),之九略(论述在一定条件下怎样省略茶叶的摘采工具和饮茶用具),之十茶之图(生产烹饮过程)。
从标题中大致可知陆羽奠定了茶学的研究框架和方法,之后一千年没有跳出他的范围,茶圣真是名不虚传!
从茶博的活页介绍才知道古代连茶叶也是官府控制的,政府给销售商发放"茶引",引,即是凭证,也是今天的执照。
我以前只知红茶绿茶,后来珠茶、白茶黄茶。其实茶的分类有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按出口标准除上述外还有紧压茶、速溶茶等七类。
茶的命名或按外形产地或按时间工艺等。
高山云雾出好茶,所以名茶与名山结缘。
好茶需好水,必须用天然水,龙井茶虎跑水说辞深入人心,老幼皆知。
天然水为泉、江、河、湖、井、溪和雨水雪水。
雨水和雪水为软水,其他水为暂时硬水,需要放上一两天为好。
泡茶还须讲究茶具、温度、水量等。
以上知识是活页中听介绍的。
如果以上是茶的基础知识,那么世界茶展厅里的介绍既有历史又有深度,令我大开眼界。
中国茶叶(以下称华茶)进入世界有两条径:海路与陆路。
陆路:10-12世纪茶叶从内地输往新疆的吐蕃、高昌和于阗;13世纪入蒙古再入中西亚;16世纪入俄罗斯,17-19世纪频繁茶交易形成了一条"草原茶叶之路"。具体是从湖南安化至汉口,武夷山至汉口。
云贵川藏出现一条著名的茶马古道,至印度、缅甸。具体的从云南西双版纳、思茅、普洱、丽江到西藏昌都至印度;北方线,川藏线、滇藏线、青藏线。
茶马古道是西南、西北互市贸易之道,它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也兴盛一时,途径有四川、陕西、甘肃、青海、西藏、云南、不丹、尼泊尔、印度、西亚和西非,产生了独特的马帮文化。
海路则是运送中国的瓷器、丝绸和茶叶:9世纪输出朝鲜,13世纪售往东南亚,17世纪从广州、泉州航海去非洲,上海、宁波去日本,登州去韩朝。
世界上有六十多国产茶,主要产地为亚洲中国、印度日本、越南、斯里兰卡、孟加拉;非洲则是肯尼亚。
世界出口茶第一大国为肯尼亚,其次中国、斯里兰卡;进口大国为巴基斯坦、俄罗斯和美国;人均消费大国为土耳其:3.04磅,利比亚3.02,摩洛哥2.07,爱尔兰2,英国1.59,中国1.55。
当我站在茶博门口,见茶博依山而建,大门巍峨高耸,抜地倚天,高耸入云;楼台亭阁,参差排列,鳞次栉比,敞日干云,于秀气中见壮观,静谧中显肃穆。它不像大观园,也决非颐和园,而是杭州的茶博!这建筑的气势和山势颇令我吃惊。
入得园来,但见山势起伏,回转绵延,亭台楼榭随山而转,依势起伏,建筑是景的点缀,景又突出山势之妙,山转景活,妙不可言。估计欧阳修再生一定可以再写一篇绝妙好文。
参观龙井区的茶博分馆后我热切地期待参观双峰区的分馆。出馆后回望茶博,夕阳西下的余晖洒在静谧的馆区建筑物上,分外肃穆庄重,山林秀丽,林壑无声。我什么时候重访并来一次悠闲品茗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