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底子溯源可追溯到吴越国钱缪和南宋落址于杭州。
此后作为南宋半壁江山的首都,杭州进入了一个全面飞跃发展阶段,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戏曲和科举考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很高的水平。
所以我认为5000年历史看山西,3000年历史看陕西、河南,1000年历史看浙江杭州,600年历史看北京。杭州的历史遗迹几乎都在五代和南宋之后,但是龙兴寺经幢却是一个例外,它是杭州罕见的唐代建筑遗迹,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沿着延安路从南向北方向走去,刚过凤起路在路的左边灯芯巷口,远远望去在树林掩映中你可以看到一座飞檐翘起的亭子,这就是杭州龙兴寺经幢的所在地。
早在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灯芯巷居民鲍侃捐出住宅兴建龙兴寺见巜咸淳临安志》。到了唐代德宗贞元八年(792年)法钦禅师(径山寺鼻祖)在此圆寂,寺僧为之建塔,德宗赐名天中塔,名相李吉甫作巜杭州径山寺大觉禅师碑铭》,杭州刺史王颜建碑。唐敬宗二年(826年),卸任杭州刺史,时任苏州刺史白居易为龙兴寺撰巜华严经社石记》。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郑彻与寺僧宗亮建立经幢,书法家胡季良书,都料匠吴兴沈郁、弟咸刻字。北宋祥符年间,龙兴寺维修并改名为祥符寺。那时苏东坡两次到杭为官,十分喜爱喜欢祥符寺,常去找琴憎惟贤聊天,当时寺内尚剩宝物是有井99眼,99非吉祥虚数,而是实数。
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高丽国王子义天国师远涉重洋入龙兴寺以净源法师为师,次年随师迁往慧因高丽寺,这是发生在龙兴寺内的古代中韩交流的史迹。
在漫长的岁月中,石经幢曾经消失过。至明这里有龙兴、祥符和戒坛寺三寺。更早前寺名曾用过"发心",唐贞观年间改名"众善",神龙元年(705年)又名"中兴"。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在巜春在堂杂文》中指出,龙兴、祥符、戒坛,古一寺也。
1636年的某日龙兴寺南边即今日灯芯巷东口巷子里发生火灾,居民拆墙灭火,忽然发现墙内有一石经幢。消息传出一时人头攒动,街上前来观看者络绎不绝。幢基、塔身完好无损,于是经幢又重新原地竖立,供人观瞻。
唐宋八大家中的苏东坡和曾巩曾在此观灯赋诗,名臣赵拤也有诗作。清未杭城文人丁丙请文人张大昌辑录巜龙兴祥符戒坛寺志》,癸巳年(1893年)交嘉惠堂付印,俞樾作序。
1949年寺房内成立龙兴小学,小伙伴们在横斜的石幢上爬上爬下。1959年前延安路只是一条连接法院路的石板小巷,叫龙一巷,东西两侧和中部各一小庙,一在皇亲巷,一在百井坊巷,一在灯芯巷口。
2000年延安路整治,灯芯巷口的一些建筑拆除,在原址建了一个遗址小公园,供人追思往昔,缅怀故人。
石经幢原有二幢,今仅剩一。经幢高5尺6寸,有八立面,石幢一周尺寸6尺4寸,额题篆记"佛顶尊胜陀罗尼微妙救危济急之宝幢",造型为二层须弥座,幢身、腰檐、幢顶和磐石相叠而成;外形现双重檐。短柱上四面刻有佛龛,每一龛有一佛两菩萨,具有丰満健状写实的唐代风格。每柱角处各刻一只狮子,神态各异,十分有趣。
碑文清晰可读,每面十行文字,除了第四面为十一行,约3000字:刻有经序,糸行书体;后经文、题记,施主名录,历代修辑记录,俱正书。胡工行草,字温润,有秀丽之气。大部分字清晰可识。
文G中有人用18磅大铁锤砸石,被人栏阻。有识之士和居民用泥糊抹保存。今天正面看石经幢被断成两截,侧面已分成七八断片了。
龙兴寺经幢为浙江省最早的经幢,也是杭州最古老的建筑文物,对佛经幢、建筑、造像、书法、历史地理信息都有极大的研究价值,难得的实物资料。
幢原为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在竹竿上加一丝织物而成。由于印度佛教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佛教密宗的传入,把原来写在丝织幢幡上的经文刻之于石作为永久保存。
石经幢由三部分组成:幢顶、幢身和基座;呈六边形或八边形。以五代或两宋时居多,常置于通衢大道、寺院,也见诸于墓道、墓中的墓旁。
旧时传龙兴寺寺基广袤约九里,有法华塔、戎坛院、观音像、龙兴寺碑、大觉禅师塔和钱王99眼井,今仅存钱王井和石经幢。









经幢边的灯芯巷里,曾居住清未杭城文化人、著名藏书家丁丙。顺便说一句小小的灯芯苍这一带是杭城最早的居民所在地,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文未附上历史著名文人、唐宋八大家中的曾巩和苏东坡的各一首诗作:
巜祥符九曲观灯》(苏轼)
纱笼擎烛迎门入,
银叶烧香见客邀。
金鼎转丹光吐夜,
宝珠穿蚁闹连宵。
波翻焰里元相邀,
鱼舞汤中不畏焦。
明日酒醒空想像,
清吟半逐梦魂消。
巜钱塘上元夜----祥符寺陪咨臣郎中丈燕席》(曾巩)
月明如昼露华浓,
锦帐明郎笑语同。
金地夜寒消美酒,
玉人春困倚东风。
红云灯火浮沧海,
碧水楼台浸远空。
白发蹉跎欢意少,
强颜犹入少年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