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的一点理解
(2019-01-28 09:49:58)
标签:
读书 |
分类: 孔孟思想探讨 |
“有教无类”的一点理解
孔子六岁“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童年时,就有极强的求知求欲和行为。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而后希望学有所成学有所为,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居卫国,卫灵公已老怠于政事,又不用孔子,孔子有感而发。意思是我来治理国政,一年可以推行自己的理念,三年会有成效。竟无人用,孔子转而招收弟子从事教育。五十一岁时鲁定公用他“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行摄相事”(《史记·孔子世家》)。但是他的治国理念与季桓子矛盾甚深,终至辞官。五十五岁后便率弟子周游卫、曹、陈、宋、蔡、郑、楚等国,宣讲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教学,六十八岁回鲁国专门从事教育。孔子搜集整理《诗》、《书》、《礼》、《乐》,序《周易》,著《春秋》,将其作为教材。孔子三十岁开始办学,到七十三岁逝世,四十多年间授徒讲学,未尝有一日废辍。《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有“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培养教化了这么多人,是前所未有的事。
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其弟子执父母礼葬之,并服孝三年。《史记》里称“三年服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孔里。”
本文是专门谈一点对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体会。
“有教无类”(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首创,开中国平民教育路线的先河。“有教无类”的真正有效的实行,能最大范围的扩大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素质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教无类”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有教无类”触及了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的问题,这在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发展史上是最先进的理念了。
春秋战国时的中国社会,接受教育是王公贵族弟子的专利,平民特别是奴隶是没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正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实施的阶级路线一样,出身决定了人能否接受教育。
孔子践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首先他打破了当时的国界,打破了夷夏之分,学生来自齐、鲁、宋、卫、秦 、晋、陈、蔡、吴、楚等诸侯国;同时打破了招收学生的社会地位差别,孔门弟子中有极少数“乘肥马,衣轻裘”的公孙赤、“家累千金”的子贡富豪子弟,而学生中大多数出身贫寒,如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荀子·大略》),以黎藿为食的子路,穷困到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荀子·大略》),居室上漏下湿之原宪(《史记·游侠列传》),父为奴隶家无立锥之地的仲弓(《雍也》),子夏“家贫,衣若悬鹑”(《荀子·大略》)。孔子的办学消除了种族差别,消除了贫贱差别,是真正的平民教育。东汉马融说:“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梁朝皇侃说:“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
当时对孔子的这一举动很多人不理解,南郭惠子讥笑地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荀子·法行》)。说明孔子招收学生不计身份,而且来去自由,只要是字愿求学的都不会拒收。
古今学者对“有教无类”的解释大体相似。
钱穆先生释为“人只该有教化,不再分类别”。杨伯峻先生译成“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等)区别”。
“有教无类”不仅不分贵贱贫富,还打破了社会地域、文化樊篱。
《论语·述而》里描叙: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互乡”是地方名称,何晏《集解》引郑玄言“其乡人言语自专,不达时宜”;朱熹《集注》说“其人习于不善”。对这一事例,现代史学家钱穆在《论语新解》说:“其乡风俗恶,难与言善”。“互乡”人在当时世人眼中,不是“良民”。因此,“互乡”童子引发了门人的疑惑,只有“孔子对‘互乡’童子,不追问其以往,不逆揣其将来,只就其当前求见之心而许之以教诲,较之自行束修以上章”,“更见孔门教育精神之伟大”。高时良在《中国古典教育理论体系——孔子教育语义集解》中说:在理论上可以这样体会:第一,它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从与对方“难与言”,到“与之言”的飞跃;第二,从“不保其往”,表明对一个人的言行,应着重看他现在表现,不要老是咬住历史问题不放;第三,对教育改造人充满信心,包括互乡在内的社会环境,又是通过人来改造;第四,重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这种思想基础,就可望成才,教师没有理由挫伤其自尊心;第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师要有广阔的胸襟,开放性的教育总比封闭性的教育好。
“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人皆有成才成德,“习相远”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孔子坚信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的,所以作出和实施“有教无类”的理念。
有文章说:“春秋时期的类分为‘种类、物类、德类’几种,阶级、阶层称等而不称类,‘有教无类’不等于‘有教无等’。他的‘无类’不包括奴隶,因而把‘有教无类’理解为不分等级、阶级、阶层的教育是不准确的。他的弟子曾皙狂、曾参鲁、孙师辟、高柴愚、公冶长坐过牢,颜涿聚是大盗,等等,这些证明孔子的教育必然选择学生的社会等级,只是不分人的品行品德而已。因此‘有教无类’,既不能以等级、阶级、阶层来诠释‘类’的标准,也不能以种族、地域诠释‘类’的标准,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不以品德高下作为受教育的标准,这才符合孔子‘仁’学的人性论。”
汉文字成熟于商代,现可见的3500多甲骨文字,考释出2000个左右。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说文解字》,东汉许慎作,收集天下9353个汉字分别归入540部首。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康熙字典》,收入47035个汉字。直到1915年陆费逵、欧阳溥存等人编撰出版的《中华大字典》,汉字达48000余字,较《康熙字典》多出1000多字。而且春秋以前教育与文字为贵族垄断,由于字少,许多字为包含多层意思,所以留给我们许多通假字,即文字的通用与假借,至今还是学汉字的一门重要功课。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就是因为字少才做此举,孔子的时代比许慎的时代字数少了一半,还能那样明确地用汉字组成词汇,分出物类、种类、德类等等吗?再说,那个年代没有阶级斗争的学说,虽有人社会地位“人上人”之类之认识,实在没听说过剥削阶级、被剥削阶级之称谓和划分方法。
还有人称“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的提法;以及将“无类”和“有教”分别解释,“有教”的“有”是取得、占有,引申为存在、发生,因此“有教”所指有两种可能:一,弟子必须取得、拥有受教育的资格。二,君主要重视和发展对全社会的教育事业。这些曲解太牵强附会了。我以为“有教无类”的“有”应做动词解,为实行、实施意,就是对人实行教育时应该不分他的种族和社会地位。
最后想说一句,将孔子的文章思想按皇权需要来注解,是汉武帝时董仲舒的作为,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在《再论中国的若干人类学问题》一文中说得很清楚:“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是汉武帝以后的事,把孔孟的书以朱熹的注解为标准,将朱熹一家定为一尊,那更是宋代以后才形成的。”
所以,将后世集权的落后归结到孔子是不公平的。
我引用《中国教育史》上的话作本文的结束:
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它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有教无类”体现了孔子的博大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