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24拐”抗战公路

标签:
贵州晴隆二十四拐抗战公路 |
分类: 难忘经历 |
好些年前,我看到了一张抗战老照片:只见一条连续弯拐的公路,从幽深的谷底到险峻荒凉的山顶,长长的美军大卡车队,缓慢行驶在公路上。这就是闻名世界的“24拐”抗战公路,当年,美国援华物质就是靠这条道路运送到重庆,它是中国抗战的生命线。这张照片表现出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大通道的艰险,同时也反映了中美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抗击法西斯的不屈精神。从看到这张令人震惊的照片那天起,我就萌发了要驾车亲历这条路的强烈愿望。
之后,我查阅了“24拐”的资料。这条路位于贵州晴隆县城南郊1公里,盘旋曲行于雄峻陡峭的晴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古代这里称鸦关,其雄险名噪滇黔。明清时期,此处是蜿蜒的古驿道。1935年,“24拐”公路开始勘探设计,同年动工,1936年竣工,成为黔滇公路的必经之路。但路况极差,车祸频繁,被喻为“鬼门关”。
二战时期,美国援华物质经过滇缅公路到昆明,必经“24拐”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重庆。因而“24拐“成为重要的交通大动脉,日军多次派飞机轰炸,欲切断黔滇咽喉。1942年,美军中缅战区总司令兼中国战区总参谋长史迪威将军派出美军1880工兵营,进驻晴隆修筑滇黔公路,对“24拐”进行维修,确保运输通畅,并驻守到日军投降后才撤离。“24拐”公路,是世界公路历史的奇迹,为抗战做出杰出贡献,记录下那段艰难岁月,发生过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在中国抗战史上,“24拐”有着浓重的历史印记。
去年秋天,我的贵州自驾游终于成行。在游完黄果树瀑布的那个下午,前往黔西南的兴义,途经晴隆驶下高速。走320省道穿过晴隆县城不远,便驶上一条砂石路,前方就是我梦寐向往的“24拐”。路旁有座小山,建有晴隆烈士陵园。我们驻车登上陵园山顶,凭高俯瞰“24拐”。那张老照片显示山间光秃,公路线条清晰。眼前林木葱郁,加之方位视角不对,看不到“24拐”全貌。下来小山,我驾车缓缓驶入“24拐”抗战公路。
“24拐”还保持着当年砂石路的原貌。路面清静,没有看见其他车,因为320省道早已取代了它。驶过“军事第一,胜利第一”的牌坊,我的导航仪上,显示出“24拐”那蛇曲的优美线条,好漂亮的身姿,一柺拐接踵,流畅而自然。由于山高坡陡,拐弯紧密,每个弯都转的很急,方向要紧打。我一点也不急,千里迢迢寻梦而来,我得慢慢开,好好看,细细品。路边植了树,眼中的险坡便不觉险了,车驾的安然,全无恐惧之感。和平年代,“24拐”也跟着祥和起来,成为风景独特的山间公路。如果你不了解“24拐”的历史,如果不看路旁复修的碉堡、工事、标牌和标语,也许不会激动。我呢,此时激动不已,抗战的史诗在我耳边颂起,经过每一拐,我的心都震动着,忍不住不时停车,下来顾盼四周,欣赏路边的景物,缅怀那些难忘的往事。那些美军的碉堡和标牌,看的津津有味。我心旌摇动,脑海中返现着当年修路的情形,眼前似乎有一辆辆满载的美军大卡车隆隆驶过,天上敌机轰炸和地面马达轰鸣,震荡耳鼓。
“24拐”路面宽6米,全长6公里,从山脚第一拐与山顶24拐间的直线距离350米,垂直高度250米,坡的斜角60度。我们不知不觉间就从山顶驶到山底的第一拐,好快呀,有些意犹未尽。走过“24拐”抗战路,我的心灵受到一次冲击和洗礼,对祖国和民族的爱,对敌人的恨,交织成一股力量,激励着我。人啊,要勇于面对艰难困苦,要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在“24拐”第一拐与320省道交汇路口的路碑前,我和夫人激动的留影,让镜头记录下这段难忘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