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纪行(四十六)登墙子路长城

标签:
旅游密云墙子雄关泉水河墙子路长城 |
分类: 长城纪行 |
北京天气预报近一周都有雨。长城小分队按计划风雨不误, 6月18日准时出发,前往密云登墙子路长城。洛桑队长亲自驾车,还有白哥、于姐、红红火火和我,5个人乘一台车,经济实惠还热闹。谁知咱们人品好,一出北京城,便迎来晴朗朗的天,那雨儿歇了。
走京承高速,在密云大城子收费站下,转上密兴路,很快到达墙子路村。这墙子路村在明代可是墙子路关,是长城自平谷进入密云境的第一大关隘,下辖十一处关寨,长城231公里,统有士兵上万。可惜如今这雄关被拆的没多少痕迹,变成了普通村庄。我们没有进村,直接前行3里地外的关上村。关上村位于清水河畔,原来是墙子路的一座关城,关外就属塞外,两侧山上有长城相隔,长城外是河北兴隆。这座古城也未逃厄运,被拆的只剩北门和少量城墙。北门很高大,门上那“墙子雄关”几个龙飞凤舞的大字依稀可见,依显雄魂。
我们经过关上村边的清水河桥,向北驶向3公里外的泉水河村,远远的就看见村后山顶的长城,那也是墙子路长城的一部分,人们也称泉水河长城。长城向南连接墙子雄关,向北过黄岩关、大黑关、大角峪关,同司马台长城相接。我们先驶过村子向西几里,看西边山谷水关上的长城,再回村东停车,从这里上山登城。登城的山坡较缓,很容易就上了城脊。我们兵分两路,白哥和红红火火因身体原因,沿长城向东南行,地形相对平缓些。洛桑队长、于姐和我,向西北面高高山峦的长城登攀。这一段山势高耸,长城依着陡峭的山势昂然向上,身姿奇伟。不登长城非好汉,我们自当奋力登攀。临近中段,更是险陡,我和队长选择绕路上行到山顶。于姐不愧是“山的女儿”,继续向上,手脚并用竟攀上了山顶的敌楼。巾帼强于须眉,我和队长自叹不如呀,更是敬佩不已。
登上长城之巅,临风远眺,满目景色壮怀。绵延的群山如绿色的波澜起伏,长城身影流畅,线条硬朗的盘桓在山峦上,壮美无比。山底的泉水河村,如同碧绿丛中镶嵌的宝石,也是秀美。我们沿着长城走过几座残破而沧桑的敌楼,接近“大V”段长城。只见在近乎90度角的山凹处,长城形成了“大V”形,甚是漂亮,让人想起了胜利者之“V”手势造型。可惜这“大V”并没有带来胜利,历史记载中清军曾三破墙子路,1638年和1642年皇太极两破墙子路关,劫掠京师。1644年,明朝被李自成起义军推翻,清军乘势南下,多尔衮第三次突破墙子关,一举定都北京。望着这个“大V”,望着无尽的长城,我分外感怀,再好的长城,也不能永固江山啊。真正的长城是人心的凝聚,统治者要做的应是众望所归。
走到墙子路长城的“大V”处,前方就是墙子路长城在此处的最高点敌楼——高尖楼。我们已没有当年的锐气,领略了墙子路长城的精彩,见好就收吧,便不再前行,选择返程。回到山底村子时,已经中午12点多了,登城共用了3个小时。对比我们曾经走过的长城,墙子路也是美城之一,尤其是原生态的自然景色,令人畅怀,且攀爬难度不算太大。
我们从泉水河村原路返回,重新驶回密兴路,经过二道河,在路边的的铁钢饭店吃午饭后,奔向位于河北兴隆六道河深山之中,有着小“张家界”之称的朱家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