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行:(一)登临石钟山 踏浪鄱阳湖
(2012-03-14 07:19:06)
标签:
九江湖口石钟山石钟记鄱阳湖 |
分类: 江南游记 |
三月的九江,是多雨的季节。早上一下火车,迎接我的就是淅淅沥沥的春雨。住进长江边的中海大酒店,用过早餐,便驱车去湖口县。湖口县是长江中下游的分界点,也是鄱阳湖的湖口处,偌大的鄱阳湖在这里开口,同万里长江相融交汇。湖口旅游的看点主要是著名的石钟山和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从九江市到湖口县只有30多公里,半个小时车程就到了。
我们先来到县城北面鄱阳湖畔的石钟山。石钟山不大,位置却极是险要,扼守湖口,直面长江。我们迎着蒙蒙细雨和凉凉江风,拾阶上山,进了山门,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苏东坡塑像。苏东坡的一篇《石钟山记》,着实让这小山出了名,换来了这尊长脸肖像。不觉想起苏东坡与苏小妹当年的有趣故事,说是苏小妹虽漂亮聪慧,却生出个高额头,而哥哥东坡额头虽不高,却生个一尺长的马脸。哥哥作诗玩笑小妹的高额头:“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小妹更不示弱,妙对一句:“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讽刺了哥哥的大长脸。继续上行是石钟亭,那块赫赫有名的石钟石,立在亭子中央。这山就是因这奇石而得名。敲敲石钟石,果然震响如钟,的确神奇。来到山顶,又见怀苏亭,为苏东坡而立的。亭中一石碑,刻有苏东坡的《石钟山记》全文。
站在山顶,眼界豁然展开,北面临湖,是突兀的悬崖峭壁,南面山头上林木葱郁,一片楼亭纡回。我们来到悬崖之巅的望江亭,正是眺望鄱阳湖的好地方。天色阴霾着,风寒雨湿,雨滴紧一阵慢一阵扑面。眼前的鄱阳湖万顷水浪翻滚,远处万里长江浩荡流淌,在石钟山前优雅地转了一个绵长的大弯,这就是有名的万里长江第三弯,弯背的那面是湖北省地盘了。湖面江面能看见好多船舶,或是疾行,或是静泊,鄱阳湖大桥横跨湖口水面,给鄱阳湖系上了一条美丽的项链。极目眺望,天茫茫,水茫茫,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好个烟雨鄱阳湖呀。
接着,我们走进紫云廊,去参观山上的报慈禅林寺院,这是清朝曾国藩的湘军水勇统帅彭玉麟为他的太夫人超度报恩的地方。又参观里面的昭忠祠,是曾国藩攻占石钟山,打败太平军后,奏请咸丰皇帝批建的,为在此地与太平军战斗阵亡的将士安魂的地方。之后,我们下山来到湖边码头,乘船游览鄱阳湖。
船行湖中,带起的风儿愈加猛烈,我感觉好冷呀,端着相机的手冻的发僵。行至湖水与江水的交汇处,你会发现长江的水淡黄中泛着微绿,鄱阳湖水比江水黄的浓重,能隐隐的看出是颜色各异的两股水流,奇妙啊。这是风格不同的两股水呀,鄱阳湖水眷恋着赣州大地,与长江水若即若离,像个含羞的娘子般半推半就。而长江之水带着使命,千辛万苦而来,会像个坚定的男子汉,义无反顾的继续奔向东海。在这里回望一下湖口县,小城临江,分外清秀,那海拔只有 67.7米的石钟山,更显峻秀。在这水天之间,我们的船儿如同一片飘叶。千百年来,这“吴楚咽喉、江右冲要”的鄱阳湖口,是兵家必争之地,发生过多次激烈的战斗。元朝未年,朱元璋曾以石钟山作为营垒,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大败陈友谅于此。清代咸丰时期,太平军在此设防与湘军浴血奋战了五个春秋。民国初年,李烈钧打响反袁世凯的第一枪。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攻占湖口县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与日军血战鄱阳湖滨。想到这些悲壮的战事,心中不免激潮涌起。
游石钟山和鄱阳湖,我们用了两个半小时,感觉不错。遗憾的是天气不好,能见度低。如果赶上大晴天,那山水景色该是何等奇美壮观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