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二百五”

标签:
二百五来历愚蠢指数杂谈 |
分类: 亲情诉说 |
恐怕没有人愿意当“二百五”。我们有所医院发胸牌,那250号,医务人员谁也不要,最后只得发给个清洁工戴上了。我有个同事,超胖,谁也不知道他的体重是多少,因为常规体重秤高限120公斤,他一踩上去就到顶了。我逗他说:“你的体重是不是250呀。”他立即说:“260,而且绝对不能降到250。”“二百五”早已经成为人们共同认可的贬义词,常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世随便好出洋相的人称作“二百五”。
考证“二百五”主要有两个出处。一是源于战国故事。相传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身挂六国相印、几朝元老的苏秦,有一天不知为什么被人杀了。齐王得知后十分震怒,他下决心要捉拿凶手,为苏秦报仇。但是他手下的侦捕们忙了很多天都没有头绪,齐王心情郁闷。忽然有一天,齐王灵机一动,想出了个好办法。他立刻叫人将苏秦的头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并且出一个赏榜,上面写道:“苏秦是一个内奸,杀他是为齐国除害,当赏黄金千两,望除奸的壮士前来领赏。”榜文一上墙,很快就来了四个人,声称是他们杀了苏秦,请求赐赏。齐王接见了四条汉子,笑着说:“你们可不许冒充啊!”四个人一口咬定就是他们干的,并且异口同声地说:“请大王明查!”齐王点了点头说:“你们四位是真正的勇士啊!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分,每人分多少呢?”四个人齐声答道:“每人二百五!”齐王厉声喝道:“来呀,把这四个二百五给我推出去斩了!”从此,民间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说法。
另一个源于民间的传说是,从前有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发奋苦读,可是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连儿子都没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终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贵子,添得双丁。秀才回想一生成败,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从此秀才在家闭门课子,日子过得其乐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大儿子写三百个,小儿子写二百个。”秀才赶集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其实,人人都有愚蠢的一面,再聪明的人也有可能做蠢事,虽聪明一世,还可糊涂一时吗。有个愚蠢指数,每个人的数值不同,只是大部分人没有达到250 。人愚蠢和不愚蠢只是一步之遥,一旦到了250时,也就容易做蠢事了。仔细分析“二百五“,类型也不同,有的人天生“二百五”,智商有问题,脑袋缺根筋而做蠢事。象守株待兔、画饼充饥、揠苗助长、东施效鼙的人,是绝对的“二百五”。也有人本来不蠢,却耍小聪明做了蠢事,成了“二百五”。如画蛇添足、班门弄斧、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那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甚至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作自受。
正常人,智商是接近的,一般是能够避免做蠢事,不当“二百五”的。关键是做人的心性。踏踏实实做事,实实在在为人,掘弃贪欲之心,不去盲目索取,能够冷静思考,这样的心性,一般是做不出蠢事的。做蠢事的人常心性浮躁,或用心不良,最容易行为失常,思维不周,盲目行事而成“二百五”了。就说我吧,是自认和公认都很聪明的人,也有做蠢事的时候。有一次,我急着上班,顾不上细看就穿上鞋走了。到中午快下班,我才发现自己一只脚穿的黑色皮鞋,另一只脚穿的却是棕色的,式样自然也不同。回到家,妻子笑弯了腰,说:“本子,你真是个“二百五”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