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情感随笔 |
野
旷野中有一只野狼,东奔西走没有固定的地方。白日里它随处倦伏栖息,黑夜中潜行捕食猎物。它不理会天变地化、日转星移,没有多少欲望和期盼;它没有其他的动物做朋友,忍受着寂寞与孤独;它不抱怨生活的艰辛和凄苦。为了生存,它饥不择食、茹毛喋血;为了生存,它残忍无情、争强凌弱;为了生存,它随机应变、随遇而安。根据四季的变迁,它不断更换毛皮的色泽和密度,调整饮食的结构。它从未期待任何帮助,也不乞求别人的施舍。它时刻保持进攻的架势,它的获取方式就是攫夺。幸运时可饱餐一顿,找不到吃的又常忍饥数日。它最关心的就是食物,只要有食物填腹就能维持生命,它生活的全部就是求生,而人类向往的阳光、鲜花、荣誉和友爱,对它却是极无所谓、不屑一顾。
在芸芸众生的大千世界里,野狼作为一种生物,上帝早已给它设定了这样一种生存方式——格外困苦的方式。对野狼来说,只有面对艰苦,面对困难,实实在在地面对眼前的一切。饱也好,饿也好,福也好,祸也好,只有接受,没有选择的余地。而不象狗类们,可依附于人类的身旁,摇尾献媚,乞食卖身,习惯于逆来顺受的服从,委曲求全的讨好。
有人颂扬雄狮的英武,有人赞赏猎狗的忠诚,有人喜爱家猫的柔顺,有人惊异孔雀的美艳。世间万物似乎都有可取之处,而在野狼身上我们却什么也找不到。只因它凶残、丑劣、冥顽不化,只因它活着就会去伤害别人,只因它靠着牙齿和利爪去征服一切。因此,它只配得到人类的厌恶、咒骂和捕杀。
不知缘何我对野狼产生了兴趣,在探讨它生存方式的同时,我思考它的性情本质。由人类捕获后从小圈养的野狼,由人类每日提供足够的饮食,较好的睡处,这种再不用餐风露野,辛劳觅食的新生活,在一定时期内,渐渐地消磨了野狼的斗志,失去了本来的野性,在环境的变化中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性。它们变的可以同其他的动物相处,也可以听任人类的驯化,变的驯服而可爱。由此看来,决定野狼本性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条件,它的一切恶行并非天生不变,而是鉴于生存的需要所迫不得以的选择。既然我们人类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野狼是不是也应客观的看待,给一个比较公正的评说。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是大自然的永久法则。生物圈中的生态平衡就是靠这个法则。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食物链。水草茂盛使食草动物大量繁殖,食肉动物又以食草动物为食粮,并同时抑制了它们过度的繁殖,而水草的供求量也在控制食草动物的总量。食肉动物面临着自相残杀及人类的捕杀,较弱的动物会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谁健壮而善奔跑,谁勇猛而能角斗,谁就会生存下来。野狼作为一种食肉动物,也必然有适应它生存的方式,才能保证其种属的存在。
我们在评说野狼的时候,也会联想到我们人类自身。人类社会也脱离不了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历来强者作为统治者,能人常是富有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人类也可以经历和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从逆境中生存下来。就象人们常说的那句话“人没有享不了的福,也没有受不了的罪”。四十年代在二战时有一个日本兵躲在菲律宾的荒岛上,象野人一样远离人类竟能生活了三十多年,他的生存方式几乎和野狼一样,甚至连身上也生出了御寒的毛来。世界上曾有多例有关狼孩的报道,由母狼哺育的孩子,能象狼一样爬行、嚎叫、嘶咬,也能长大,回到人类社会后,仍会保持相当时间的狼性,智力却永远恢复不到正常同龄的儿童。可以说这是人类适应自然的结果,也可以说是自然改变了人。
从野狼身上,我们似乎有所感知,有所领悟。生存是一切生物的主题,自然也是我们人类的主题。为了生存,我们人类发明了语言、文字和工具,敢于同天斗、地斗以及各种自然现象斗。我们似乎一直在试图改造自然,其实我们只是在使自己适应自然,努力创造一些更好的自我生存条件罢了,同野狼的方式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这也许是个悖论,但野狼的生存方式总是会给我们一种启迪。在人生的过程中,假如一个人有了那种刚毅不拔的个性,坚忍不屈的承受能力,以及让人震惊的适应本能,还有什么艰难困苦不能克服,还有什么理想目标不能实现,他将迟早会成为胜者或永远保持自己是个生活中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