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陋室铭》给我们的现实启示

(2015-10-25 20:18:12)
标签:

佛学

教育

分类: 教学随笔

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文,历来作为一篇“淡薄名利、安贫乐道”的文章来解读。但如果我们了解到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也许不这样认为。

网上能查到:刘禹锡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到和州当通判。和州的知府姓策,他看到刘禹锡得罪了不少权臣,又不得势,就有意给他小鞋穿。按照当时的规定,通判应该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策知州只在城南门给了刘禹锡三间小屋。这三间小屋面临大江,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刘禹锡反倒十分高兴,并欣然在自己的房门上悬挂了这样一幅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州,他命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面积由三间减小到一间半,想看看他如何再观白帆。这一间半小屋位于德胜河的边上,附近是一排排杨柳。刘禹锡看到这些景色,欣然命笔,又写了这样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仍旧在这一间半小屋里读他的诗,写他的文。策知州见刘禹锡仍不买他的账,连肺都快要气炸了。他和书丞商量了好久,便又在城中为刘禹锡选了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逼他搬家。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就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刘禹锡面对和州知府的刁难,作为平常人,一般会怎样处理?据理力争,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做法。但这样做的话势必会耗费一些精力,结果可能还不会理想。因为当时的刘禹锡可是被贬之人,在朝廷可没什么发言权。但刘禹锡选择了另一种反抗。他默不作声,只在自己的住所贴上对联,就让知府大人生气。从这件事中可看出,悠闲的是刘禹锡,生气的却是知府大人。学生学到这一点已经可以了,但我们可以从中更深一步。生活中面对别人的刁难,特别是那些势力比我们大的人的刁难,我们该怎么办?刘禹锡给了我们一种方法。那就是当别人刁难你的时候,你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过得快乐。岂不知,你的快乐就是对刁难你的人的最好的惩罚。刁难你,是希望你过得不好,如果你一旦发怒,你就上了刁难你的人的当。如果你装作什么事也发生,着急的是刁难你的人。他还会用自己的办法来刁难你。当然,这种事只限于个人的事。也就是说这种事忍了,吃亏的是自己,而不是集体、社会。当然,吃的这种亏也没有突破做人的底线,并没有侮辱你的人格。就文中的刘禹锡而言,只是自己的住所小了些。如果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那得据理力争。比如文中的刘禹锡,为了唐王朝的富强,必须得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宦官专政,二是藩镇割据。为此,刘禹锡参与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改革失败,刘禹锡被贬到和州当了司马。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但从刘禹锡的诗文中并没有看出他有丝毫的后悔。为了国家,虽九死而犹未悔。但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境界,更是做人的一个原则。试想,在个人的利益上斤斤计较,你那里有时间来考虑国家的事情。事情就会这么怪,刘禹锡一再退让,当作什么也没发生,成了千古美谈。刘禹锡忍让了一时,赢得了一生。

在我们生活的时代,要让人淡薄名利,这有点难。我们生活的时代要求我们要据理力争我们每个人的利益。如果让学生淡薄名利,这有点不合时宜。我们又真能淡薄吗?古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学生们在生活中遇到别人的刁难,这是有可能的。我想从《陋室铭》中应该学到:当别人刁难我们时,我们别把他当作一回事。我们的若无其事,是刁难者最不希望看到的,这是对刁难者的最好回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