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倾力打造“幽默小天使”

(2010-08-19 15:11:06)
标签:

幽默感

自信

乐观

语言能力

天使

育儿

分类: 新浪亲子和博论坛推荐文章

          倾力打造“幽默小天使”
                  

                    这是我在婚礼上当“小天使”,呵呵

   幽默感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际交往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擅长幽默的孩子在人际关系方面比较成功,幽默风趣的孩子比缺乏幽默感的孩子更有魅力,更受欢迎。孩子的幽默感主要来自家庭,来自父母的影响,因此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幽默感的渗透和引导,启发孩子的发散思维,就会慢慢帮助孩子建立幽默感,那么在家庭教育中要怎样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呢? 

1.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轻松的家庭环境,民主的家庭氛围,融洽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孩子快乐成长需要的家庭环境。家长首先要做到通情达理,善于跟孩子沟通,理解孩子的心思。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同时在家中要多跟孩子用幽默诙谐的语气交谈,让孩子慢慢感受幽默风趣的妙处,孩子就会从父母身上汲取有用的信息,耳濡目染,会更加容易学习父母的幽默作风,成为一个有幽默感的孩子。

2. 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

  幽默的心理基础是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积极向上的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总是能看到事情光明的一面,总是会积极的去寻找解决事情的方法。遇到挫折或是失败,也会很容易从失败中总结出经验,迎接未来的成功。我还记得去年年底,我带着筝阳去参加年后的第一次特长班学习,我们在教室外边的墙上看到以前墙上的画都拿下来了,但是还没换新,我怕孩子受到打击,就抢先说:“筝阳你看,咱们放假了,连墙上的画也放假回家过年了,等过完新年,老师就要贴新的画了,你不要着急啊”“恩,是的,妈妈,我的稻草人的画也回家过年了,不过没关系,你不用担心,我会继续努力画,一定还会有新的画上展示墙”。我原本是打算安慰孩子的,没想到孩子没有一丝的不快,筝阳没有停留在她的画拿下来了,而是对自己充满了自信,相信自己的画还会上展示墙,孩子的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能够及时调整自己心态的,让我感到非常的欣慰,有了这种积极的心态,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3、培养孩子敏捷的思维能力:

具有有幽默感的人都是很机灵的人,头脑反应快速,很机智。而且幽默的人观察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不人云亦云,凡事都有自己的看法,观点独树一帜,因而常常会语出惊人。要想让孩子具有这种敏锐的思维能力,其实就是要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只有有创造性,创新性的孩子才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视野。幽默能力的培养是各种综合能力的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4. 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

真正的幽默,需要用心体味的。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具有幽默感的人,就必须先要能欣赏别人的幽默,能够区分什么是粗俗的语言,什么是真正的幽默。提高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别人话语中的弦外之音,真正的理解别人话语中的的含义,从中汲取有用的信息。平时我就和小筝阳在读书的过程中经常做这样的练习,比如有时我就会从一个简短的小故事中抽取一小段,从中提出问题,让筝阳来回答,这样慢慢增加文章的难度,有时也会让小筝阳当老师,让她从文章中提取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字理解能力,为培养孩子的幽默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5、丰富孩子的语言能力:

丰富的词汇有助于表达幽默的想法。如果词汇贫乏,语言的表现能力太差,那就无法达到幽默的效果。我们平时可以多给孩子讲一些幽默故事,侦探之类的机智故事,脑筋急转弯等。另外猜谜语也是孩子喜欢的一种形式。培养语言能力,就是要找到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在家庭中进行讨论,你一言我一语的的形式,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还可以请孩子当老师,训练孩子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通过以上的这几种方式的交替使用,可以训练孩子思维的敏捷性,丰富孩子的词汇。

另外,在培养孩子幽默感的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个性。有的孩子比较活泼,有的孩子比较内向,因此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幽默感的形式也是不同的:活泼的孩子会比较外露,内向的孩子会比较含蓄。幽默是来自人的丰富的内涵和学识,随着知识面拓宽,阅历增加,孩子的言谈举止一定会有所改变。幽默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能完成的,是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体现,要耐心的去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正的幽默是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是水到渠成的。

 

 倾力打造“幽默小天使”

倾力打造“幽默小天使”

倾力打造“幽默小天使”

     希望在生活中,我也能像个真正的“天使",  呵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