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步骤让孩子的“爱心”慢慢长大

标签:
爱心分享长大拒绝育儿 |
分类: 7色彩虹的成长感悟 |
从孩子六个月左右开始认生,到一岁左右开始粘着妈妈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了。我们都知道让孩子过分的粘一个人是不好的,不利于孩子心灵的成长,但是孩子粘着她最亲的人是一种天性,我们又不能强硬的来阻止这种天性,聪明的做法就是告诉孩子“妈妈很爱你,但是爱你的不止是妈妈,还有一个星期没见到你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她们也同样爱你,来咱们也让爷爷奶奶抱抱,咱们也去给爷爷奶奶一个大大的拥抱好不好?”这时妈妈可以在孩子面前来个夸张点的拥抱动作,孩子一定也会很乐意跟着我们学,让孩子明白关心和爱护她的人有很多,家里的成员都很爱她,学着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爱。
第三步:让孩子参与家庭劳动,培养孩子“爱的责任感”:
两三岁左右的孩子喜欢模仿父母做事,有时看到妈妈在厨房忙,孩子也想来帮忙,我们要抓住孩子这种模仿的意识,让孩子充分参与进来,给孩子讲清楚劳动的方法,做一些她力所能及的劳动,体会劳动的快乐。因为爱不仅仅是一种感情,也是一个责任,一个家庭成员对家庭的责任。
在孩子劳动的时候最好不要指挥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来体验,任务完成以后,感谢孩子付出的劳动,这样孩子的内心就会认为她也是家庭中很重要的成员,会产生动力,不断努力,争取达到更好的效果。这种责任心是完全自觉的,是发自内心的,是会长久保持并且发展下去的,这样最终就会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爱的责任感。
第四步:不要拒绝孩子“爱的分享”
第五步:利用绘本为孩子诠释爱:
一个能够读懂他人面部和言语表情的孩子,一定能与周围的人相处得更好。因为他能够很好的捕捉那些情绪信息,理解别人的情感,体恤他人的心情。
4在每天的亲子阅读中,就可以利用这个很多好的机会,利用画面,利用妈妈读书的语气,来让孩子感受不同的心情。比如我和孩子看《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时,当讲到小女孩一根火柴也没卖出去,它一个人在寒冷的冬天很冷的时候,我就用瑟瑟发抖的声音问:“筝阳,你觉得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她冷不冷啊,我们想办法来帮助她好不好?”这样筝阳就拿出她自己的毯子说:“把这个毯子给小姑娘吧,这样她就不冷了”,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以让孩子慢慢学着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产生同情心。同时我又引导筝阳,问她:“为什么小女孩不回家,要在外边卖火柴呢”,小筝阳告诉我:“小姑娘没有爸爸妈妈了,所以就没有家了”,这样可以让孩子珍惜已经拥有的幸福,让她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培养一种感恩的心态。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来扮演剧中的角色,用夸张和形象的方式,将真实的情感“表演“和“展示”出来,让孩子逐渐学习认识和体会他人的感情。
第六步:父母做榜样,处理好家庭和邻里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