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比认字更重要的是兴趣

(2010-05-31 15:45:45)
标签:

育儿

教育

大自然

图画

认字

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恨不得宝贝们生下来就会笑,过几天就会叫爸爸妈妈,再过几天就会唱歌会背诗会讲故事……而我在很多媒体上看到的,有非常多的爸爸妈妈们在孩子刚刚几个月时就开始用各种各样的卡片来引导强化孩子认字,然后我们的视野里就出现了一大批的小神童——不到一岁认识N百字,满两岁认识N千字,自己读书看报没有任何问题。这,着实让很多父母羡慕了一大把,包括我。
http://www.100md.com/Images/2008/4/10/39/76/16/08.JPG

但羡慕归羡慕,我从心底里坚决反对家长刻意地让孩子过早地(三岁以内)和汉字打交道。原因如下:

一、儿童时期是孩子尽情玩耍,充分与大自然接触的时期。

咱都知道,现在的这一代孩子,是“物质上最幸福但精神上最累最痛苦”的一代,他们一面享受着来自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无微不至地关心和疼爱,一面也将要责无旁贷地承受来自这些长辈所施予的沉重的压力和社会竞争所带来的强大压力。很多孩子从几个月开始就像赶场一样迷茫地被大人带着参加各种各样的早教班特长班,有时候是睡得正甜、有时候饭刚吃了一半、有时候一个玩具玩的正酣……

很多孩子说起书上的事情可以说是滔滔不绝,但是却不能真正了解关于大自然的常识,而所了解的又完全是从书上被动接受的:写篇作文,树叶从来都是像蝴蝶一样从树上飘落、春天都是嫩嫩绿绿的小草和路旁盛开的迎春花、秋天都是农民伯伯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写最难忘的一件事95%的学生都是半夜里发高烧爸爸妈妈抱着从家里跑到医院(急的甚至连自行车都来不及骑)……看着这些用学生们自己的手写出来的别人眼中的作文,只有无奈和叹息了——这就是我们部分家长和老师急功近利的收获。

http://www.mm616.com/Upload/newsimg3/20065815487580.jpg

所以,如果有时间,哪怕是很少很少的时间,放下手中的忙活,陪着孩子,到路边走走、到公园看看、到广阔的农村玩玩,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领略真正的大自然的面容,用自己的耳朵听听大自然动听的声音。

二、给孩子足够的驰骋想象的空间,不让方块的文字拘囿了孩子的大脑。

众所周知,我们这些认识字的人现在看孩子的绘本书,根本不会关注书上画的是什么,第一眼就会看那两行字介绍了什么内容,然后为了配合孩子,再把眼睛移到图画上粗略地看两眼。孩子也是,认识字了,为了尽快了解书上的内容,也会在第一时间把眼睛定格在文字上,然后迫切地往下翻、往下看,思维完全被书上的文字牵制了。我们也都知道儿童时期是孩子培养发展想象力的关键时期,现在的孩子最缺乏的也就是广阔的想象力。所以,在孩子还小的时期,尽量让孩子多根据丰富多彩的图画展开自己同样丰富的想象,不拘一格天马行空纵情驰骋吧。听听孩子天真烂漫的声音“小老鼠飞到天上去喽”、“给妈妈吃口电视吧(图画),小心点,别咯着牙啊”“我要在地里种很多很多爸爸妈妈,就能收获更多更多的爸爸妈妈了”……

三、培养孩子细致敏锐的观察力比早识字更实际更有效。

或许是环境使然,很多孩子做事毛躁、缺乏耐心,看什么东西都水过地皮湿地敷衍了事。我们以前推崇“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现在的十个孩子看到的天上的白云有九个得是一样的。所以,作为家长,在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初始阶段正确地引导我们的宝贝养成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前段时间我和儿子在楼下玩,儿子聚精会神地研究着小花坛里来来往往的小蚂蚁,我真的很不喜欢看这东西,但看儿子兴致勃勃的样子也就心不在焉地装作感兴趣的样子陪陪小家伙。我正胡思乱想的时候儿子突然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地大叫“妈妈妈妈快看快看呀,这个小蚂蚁也会像赫赫一样上坡,还背着饭饭的呢。”一会儿又自言自语“小蚂蚁真厉害,都不摔倒!”又过了会儿他关注的那只蚂蚁钻洞里去了,他便着急担心起来,我安慰他或许过一会儿小蚂蚁就出来了,它可能得回家洗洗脸或者休息一下呢。儿子便安静了,全神贯注一动不动地蹲在地上注视着小小的蚂蚁洞。看他那专注的样子我感动的无以复加,真的不知道我有没有曾像儿子一样用那么大的热情关注过一只小小的忙碌的蚂蚁。

为了孩子,我们殚精竭虑地努力培养我们的孩子;为了孩子,我们竭尽全力让自己的父母形象更高大更优秀;也同样是为了孩子,我们更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不把早认字当成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培养他们对事物浓厚的兴趣比读书认字更实际更有用!

刊登于2010年第9期《年轻妈妈之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