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2+2”
美国纽约哈德逊河畔,有一所大教堂。白色的石墙上,雕刻着人类有史以来六百位巨人的肖像。有贤哲、君王、大将、智者,还有14位科学家。其中科学家中唯一活着的巨人是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发现并创立了“相对论”和“光电效应”两大功绩,因此被誉为伟大的科学家,可是这个“伟大”,可能缘于他的两次“拒绝”的品质:拒绝当总统;拒绝用人工的方法延长寿命。
1952年11月9日,已经退休的爱因斯坦,得知他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逝世。晚上9点,爱因斯坦接到了以色列驻美大使的电话:“教授先生,我想请问一下,如果提名你当总统候选人,你愿意接受吗?”大使说。他是奉以色列共和国总理之命前来探询。
“大使先生,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也不了解。我这样的人,怎么能当总统呢”。
“教授先生,已故总统魏茨曼也是教授,你能胜任的。”
“不,魏茨曼和我不一样的,他能胜任,我不能”。
“教授先生,每一个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一个犹太人,都在期待你呢”。大使的话是很真挚的。
爱因斯坦被自己同胞的好意感动了,他决定立即动身去华盛顿。见到了大使后,他简单地、几乎是恭顺地向他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1955年4月11日,爱因斯坦最后一次在《和平主义宣言》上签名。宣言是由英国哲学家罗素起草的,呼吁一切国家放弃核武器。
爱因斯坦老了,身体越来越糟,他知道时间不长了。他有时想到死的问题。对于任何问题,他都希望得到一种简单、和谐、合理的答案。对于人人都要遇到的问题——死,他也找到了一个简单、和谐、合理的答案。是的,人人都要死的。在这一点上,也只有在这一点上人人都是平等的。那些政治家说什么人人生来平等。亿万富翁和乞丐之间,哪有平等?富贵的白人的孩子和贫穷的黑人的孩子,从他们来到世上的第一天起,就是不平等的。在上帝面前,他们是不平等的。只有在死神面前,才是人人平等的。
他说:“死,是最终的解脱,永恒的自由。死,解除了我们身上的一切枷锁——物质的、精神的、有形的、无形的。谁看到过死人痛苦呢?只有死人和没有出生的人,才不必惧怕明天的不幸和灾难。可是,人类普遍惧怕死。实在没有道理。只有个体生命的结束,才能保证物种生命的延续。大自然安排得多么巧妙、多么合理,可是大家都怕死,真是愚蠢。然而,即使知道死不可怕,人还是没有办法摆脱对死的惧怕。又是一个难解的谜。世界上、宇宙中、有多少难解的谜啊,还是抓紧时间工作吧。”
4月13日,爱因斯坦病倒了。主动脉瘤已经扩散。医生曾在几年前就关照他注意身体健康,告诉他“主动脉随时有可能破裂”。当时他说:“让它破裂去吧”。
一天,他问医生:“死亡的过程可怕吗?”医生说:“或许没有什么痛苦、或许要痛苦几分钟、或许几小时、或许几天”。
4月16日病情恶化。这期间,爱因斯坦常常不让注射吗啡,坚决拒绝一切外科手术。他说:“我想去的时候就去了,用人工的方法延长寿命,实在没有意思,我已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是我去的时候,我将平静地等待死神”。
爱因斯坦谈到自己身后的事情,他说:切不可把他的住处变成人们“朝圣”的纪念馆,他在高等研究院里的办公室一定要让给别人使用。他希望,除了他的科学理想和社会理想,他的一切都将随着他一起死去。
4月17日夜,他睡着了,他太累了。4月18日凌晨1点10分,护士小姐注意到爱因斯坦呼吸异样,她叫来了另一位护士,帮忙支起床头。最后,他深深呼吸了两下,像是带着忧伤,便溘然长逝了。此刻是1955年4月18日凌晨1时15分,终年76岁。
上午8点,电迅传遍全球,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逝世。
爱因斯坦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嘱咐家人:不要举行葬仪,不要设立坟墓,不要建立纪念碑。
下午两点,遗体运到了普林斯顿的马瑟丧葬场。没有仪仗,没有花圈,没有乐队,没有悼词,没有演说,只有最近的几个朋友。90分钟后,遗体火化,骨灰撒在一个未透露的地方。
吴非说:前两项是他的“才”,后两项是他的“德”;是他的“德”促成了他的“才”。所以,爱因斯坦是一个真正的“德才兼备”的人。
《永恒的和神圣的——爱因斯坦之死》《读者文摘》1992 06
P8
以后每周一博,迟复为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