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师德”是怎样缺失的
(2017-07-11 09:19:42)
标签:
教师师德文化教育旧作 |
教师的“师德”是怎样缺失的
看了3月22日《强化师德风范之我见》,我以为,《师德》一文道出了当今教师的缺失,列出了补正措施,这对重新树立教师的形象无疑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但是,就“师德缺失的原因”尚不够准确。我认为:造成师德的缺失,是重文凭的“用人制度”和长期执行“应试教育”的恶果,当然也是必然结果。
我不是教师,但自1968年至今,我曾四次当教师,现在仍为本地中小学编写创造教育参考教材并讲课,所以我接触了许多教师,同时也对教师有了一定的认识:从不理解——我拿钱、你教我,到佩服——我管不了一个孩子,而他们能管理那么多的孩子;从不感兴趣到热衷——有时间就琢磨教育,因此感到做教师不容易。
但是,由于我们执行的是“唯文凭”的用人制度,而这一制度又源自长期的“应试教育”,所以我们的教师普遍经历的是应试教育,因此应试教育的“副作用”影响着每一位教师:视“考试”——“文凭”为第一要务。
应该说,到任何时代也不能不考试,但考试的目的是不同的。我以为,考试的目的有三个:一、考核校长的教育思想和管理能力;二、考核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教学水平;三、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可是,教育的主管部门或上级领导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考评校长和教师的,所以我们现行的考试只有一个目的:考核学生的“应试”能力,即“分数”。假如学生的考试分数不佳,那么教师就别想晋级、涨工资,校长也别想当“先进”,学校自然不是“先进校”。于是,校长为了“先进”,教师为了“加薪”,所以把一切希望都压在了学生的身上;于是,出题、考试就成了校长和教师的第一要务;于是,教师和学生都弄得筋疲力尽,苦不堪言;于是就忽视了“教育”的目的是“育人”。又由于我们的教师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同样没有接受“育人教育”,于是造成了“师德”的缺失,于是就出现了《师德》一文所述的现象。
另外,在教师被列为“臭老九”的年代,“只有什么也考不上的人才考‘师范’”,所以就缺少了“打铁先得本身硬”的典范。
师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所以“师范”是培养教师的重要基地。教师的职业是“受业解惑”,因此,教、为“才”,师、为“德”,教师是“德才兼备”的人。但是,由于“师范”执行的也是应试教育,同样重智育——才能,轻德育——做人,所以教师缺少“师德”是必然的。但是,造成这一切后果的责任不是校长和教师,而是国家的用人制度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考评方法,所以陈至立感叹道:“素质教育喊得惊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所以,“上面要求学校要有‘校本教材’,下面查你‘非法出版物’,罚你的款”;所以讲的是“创造教育”,做的却是“模式教学”,至今教育形式并无多大改变。总之,现行的用人制度和模式教学不仅造成了“师德”的缺失,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的“公德缺失”,因此,欲“强化师德风范”,弥补“师德的缺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创造新的教学方法:第一、把“育人”放在教育的首位,第二、屏弃授课中的“模式教学”。
但是,把“育人放在教育的首位”和“屏弃模式教学”,涉及到国家的用人制度和应试教育,因此涉及到国家的方针和政策,这些是教师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教师不能左右“用人制度”,更不能制止专家研究和推广“模式”,所以这里说的“转变教育观念”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是希望“教育”的“最小单位”——教师:一、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二、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是有“爱心”;爱,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
2001年3月,我到本地的一所小学讲我编写的创造教育参考教材《求新》,没过多久,“门卫”对我说:“我看这些孩子就对你好”。一位教师对我说:“你来了,他们乐得直蹦”。一位教导主任对我说:“他们都愿意上你的课,你讲得怎么那么好?”我说:“我并不会讲课,只是把他们当作是‘孩子’”;她说:“我们也把他们当作‘孩子’”;我说:“你们把他们当作‘孩子’,是当作‘别人的孩子’,我把他们当作‘孩子’,是把他们当作‘我的孩子’”;她说:“你这观点可够新鲜的”。但是,我认为这是应该转变的教育观念,因为“孩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
我以为,教师把学生当作是自己的孩子,就可以看到学生的许多优点,反之看到的缺点就多;教师看到学生的缺点多,心里就会产生“难教育”的暗示,于是就会产生“便见”;学生会在教师的行为中发现这种“便见”,于是学生便对教师产生“敬而远之”的心理,所以有许多学生不愿意接近教师;学生不愿意接近教师,当然也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思想、包括知识,因此有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于是便开始应付教师和考试,结果“应试”的目的达到了,但“育人”的目的却失去了。
可是,如果教师把学生当作是自己的孩子以后,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什么样的人,就会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师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就会怎样对待学生,学生自然就会亲近教师;学生亲近教师,教师的知识、思想和主张也能感染学生;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了什么是“爱”,因此教师在无形中成了学生的榜样;学生有了榜样,也就知道了怎样“做人”,“育人”的目的达到了。
教师对学生有爱心,每天都会笑对每一个学生,这不但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同时也会使教师长得越来越漂亮,形成“善面”,如“国宝教师”霍懋征,八九十岁还是一副菩萨面孔,因为她始终对学生有“爱心、细心、耐心、信心”;如果教师整天绷着脸面对学生,不但学生精神紧张,教师也不会有好心情,因此他(她)的脸就会现成“恶面”。所以,教师面对学生有爱心,也是对自己有爱心。
增加知识储备。教师增加知识储备,是为了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创造:是想和做的结合。创造需要想象,想象依赖知识。所以,没有知识也就没有想象,当然就不会有创造。另外,教师的任务是“受业解惑”,如果缺少知识,就不能“解惑”,不能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学生的疑惑得不到答案,便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当然也就不在乎教师的努力;教师得不到尊重,势必会影响教师的情绪,这种情绪又严重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教师缺少创造性,讲课必然枯燥。然而,枯燥的“模式教学”使学生感到厌烦,于是在部分学生中产生了“教”与“学”的对立,这种对立又影响了教师“授业”,由此产生的“连锁反映”构成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当然,这不能责怪教师,因为多数教师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而应试教育强调的是“专业知识”,因此必然造成教师“知识”的缺失。所以,教师增加知识储备,不但可以解除学生的疑惑,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创造出不同的授课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不断展现自己的才华。
教师增加知识储备的重点是“学”和 “问”:不仅要从书本上学,更主要的是从生活中学,“人生处处皆学问”,但关键是“想”,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因为知识越多,思考的问题越多,也就是迪卡尔所说的“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所以教师可以抛开“师道尊严”陈旧观念,大胆的向一切人学习——当然包括学生。
前面讲过,学生愿意听我讲课,并不是我讲得好,而是我允许学生提出任何问题。虽然我为中学讲的《求新》(主要内容是“人与社会”——人生观)是我写的,但我尽量讲教材中没有的东西,同时每节课我都会留一点时间让学生提问题。当然,我不能回答他们的所有问题,但我鼓励他们“大家共同找答案”;当学生找到答案以后,我也增加了知识。另外,我为两所中学一年级的15个班讲11节课(有4节“大课”),但我每讲一课都做一次总结,力求每课讲得都不一样;而且,我会把我的经历、经验和感受,以及电视和报刊中的最新消息结合到教材中讲给学生,鼓励他们从多方面学习新知识和思考新问题,目的是培养他们具有广泛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告诉学生:不要把“应试”的考试分数看得太重,要把“学做人”放在首位;告诉他们“聪明和健康比考试的分数更重要”;我鼓励他们大胆的提问题,而且要大声讲话。因为:只有聪明健康又知道怎样做人的人,才能认真学习;学习的多,问题就多,创造能力就强,人生价值就高,社会就进步。这是我为我的学生制定的“上学三件事”:学做人、学知识、学劳动——创造性劳动。
最后要说的是:教师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改变重文凭的用人制度和应试教育的体制,但是我们必须相信:只要我们有爱心,肯努力,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用自身的修养弥补“缺失”,用全新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教育我们的学生,相信他们一定会改变现行的用人制度和应付考试的教育体制,相信我们的教师不会再有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