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磨难教育”
(2010-12-10 08:16:29)
标签:
少儿吃苦中国磨难教育最惠国待遇聪明与健康 |
磨难教育,是让孩子从小学会“吃苦”,提高孩子的毅力、耐力和承受能力,即生存能力和生存质量,所以中国自古就有“生于忧患,死与安乐”的说法。
每位家长都知道,人的一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挫折和失败,如果孩子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他就会在困难和失败面前一蹶不振,结果将遗恨终身。所以,现在对孩子进行磨难教育,是为了提高孩子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它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好处。
有人说磨难教育起源于欧洲,但据我所知,日本人做得最好。日本人要求孩子:“在幼儿园就学会吃苦,在小学要学会耐心和坚持,在中学培养坚忍不拔、不怕艰苦挫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大无畏精神”。这就是磨难教育。经过磨难教育的日本孩子的吃苦能力大大地超过了中国的孩子,如前面提到的中日少年在内蒙古举行的探险夏令营中,日本的孩子能有始有终地背着自己的背包,甚至感冒发烧也不肯坐车,而中国的孩子为了减轻负担,故意将背包带弄断,然后将背包扔到汽车上,所以日本人才自豪地说,“你们这一代不是我们的对手,下一代也不行”。可见,让孩子学会吃苦并不是坏事。
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代的家长都怕孩子吃苦,因为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家长只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能得“双百”,其余的事情都由家长来做,因此孩子就失去了吃苦的机会,直到孩子成人后家长才有所悔悟。
例如,有一次我与同事谈到对孩子的“磨难教育”,谈到怎样让孩子学会“吃苦”,一位同事深有感触地对我说:“我曾经犯过类似的错误。孩子小的时候,很愿意帮我做事——也许是出于好奇心,但是我对他说,‘只要你学习好,我什么事也不用你做’,原因就是怕孩子吃苦,但实质却忽视了‘学习是苦差事,是最大的吃苦’,所以中国古代就有‘不经十年寒窗苦,难得腊梅吐清香’的说法。因为我的孩子没吃过苦,所以也就不能吃苦,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退缩,就放弃,最后失去了深造的机会,现在想来,这不是孩子的错,是我的错”。
其实,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家长有许多,只是很少有人承认这个事实。现在提出来,是为了提示年轻的家长:让孩子学会吃苦、又能吃苦,那么他就能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顺利地完成他的学业,将来走向社会,也能成为一个有意志、有毅力的强者。
让孩子学会吃苦,保证孩子能吃苦,家长要从孩子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及时的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如吃饭时不能挑三拣四,穿衣服不能喜新厌旧,外出时不能总想着坐车;日常生活中自己照顾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生活上不能怕冷、怕热,不要过早地穿棉衣,也不要热一点就吹电风扇;当孩子生病时或受伤时,家长不要大呼小叫,而要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用形体语言告诉孩子:这没什么了不起的;当孩子与小朋友发生矛盾时,或遭到他人欺负时,家长不要出面干涉,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当孩子在学校受到委屈时,家长不要气势汹汹地找到学校去“说理”,等等。总之,一切有利于孩子能学会吃苦的事情都可以让他自己去做,让他明白“吃苦是福不是祸”,同时家长还要以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行为去影响孩子,使磨难教育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最后,记录一则《感谢饥饿》供参考。
早在1925年,美国科学家做了一个老鼠实验:将一群刚断奶的幼鼠一分为二,然后分别对待:第一组享受“最惠国待遇”,予以充足的食物,让其饱食终日;第二组只提供相当于第一组60%的食物,以“饿其体肤”。结果出人意料:第一组未到中年就“英年早逝”,第二组饥饿的老鼠却“长命百岁”,尽享天年,寿终正寝,而且皮毛光滑,行动敏捷,煞是好看。由此,科学家断言,动物的食物有一定的“限量”,达到限量生命则停止,吃多吃少与寿命的长短成反比。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与“享受”最惠国待遇的老鼠不会有什么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