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慕尼黑新画馆凡高向日葵印象派莫奈赛尚高更旅游 |
分类: 欧洲 |
慕尼黑可能是德国南部甚至是整个德国最多姿多彩的城市。它不仅仅有啤酒、香肠、烤猪肘、宝马车和皇家宫殿。慕尼黑的古画馆(Alte
Pinakothek ),新画馆(Neue
Pinakothek)以及邻近的现代美术馆,构成了慕尼黑的艺术区,也是热爱艺术的人们来慕尼黑必去之地。如果有时间,附近的雕刻博物馆也是很值得一看的。
古画馆和新画馆的翻译有点别扭,但是译为旧美术馆和新美术馆又有点歧义。其实这里的古和新,是按照展出作品的年代来划分的。
古画馆内主要展出古典大师的作品,如拉斐尔,波提切利,鲁本斯,勃鲁盖尔,丢勒以及伦勃朗的作品,甚至还藏有一幅达芬奇的画作。古画馆内的收藏足以使它成为欧洲一流的古典油画美术馆。
新画馆内则展出18、19世纪画家的作品,有凡高,塞尚,高更,莫奈,德加,马蒂斯,毕加索和克利姆特的作品。其中名气最大的一幅画,可能就是凡高的向日葵,吸引了无数热爱印象派和凡高画作的人来参观。新画馆的门票上面便印着凡高向日葵的局部。其实,我就是为了这一幅向日葵,才专程去慕尼黑新画馆的。

慕尼黑新画馆内的凡高向日葵,画于1888年
这幅向日葵,已经是我看过的第四幅凡高同系列向日葵了。凡高创作的类似构图的向日葵共有五幅保存了下来,其他四幅分别在阿姆斯特丹的凡高博物馆、伦敦的国家画廊、费城的艺术博物馆还有东京的美术馆内。记得在阿姆斯特丹的凡高博物馆内,老公还神秘兮兮的在博物馆的电脑前忙活半天,问他做什么也不告诉我。回家后才发现,老公用博物馆的电脑给我发了一张凡高向日葵的电子卡片。
上面这一幅向日葵,创作于凡高去世之前两年。从画面的色彩来看,比较平静愉悦。如果哪一天,可以把这五幅向日葵集中在一起,让凡高的粉丝们细细观赏揣摩,该是怎样的盛事?
虽然称为新画馆,其实它的历史也比较久,是由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于1853年建立的。正是由于巴伐利亚王朝对于艺术的热爱,才使得慕尼黑有那么多一流的美术馆。不过,新画馆最早的建筑,不幸于二战末期被毁,在1949年残垣断壁被全部拆除。目前我们看到的这座后现代风格的建筑,于1981年才开放。

新画馆的正门,与古画馆遥遥相对
无论是古画馆还是新画馆,参观者都可以免费借用讲解器。可能是大门口有监测装置,不用担心访客把讲解器私自带出馆外,这里借用讲解器,不需要押金和身份证。不过目前讲解文字似乎没有中文,可以选择英文。柜台的工作人员,每收回一台讲解器就用消毒用品清洁耳机,让人觉得很放心。

新画馆内的大厅很宽敞简洁
新画馆负责检票的女工作人员看长相像是从东南亚来的,非常热情。知道第一次来这里的人多是冲着凡高、莫奈的画来的,她检票后直接指给我们展放凡高等印象派名家的画室。本来那些画作陈列在接近美术馆出口的位置,因为那几间展室装修,被移到了门口附近的展室。
走进展室,眼前便是凡高、莫奈、高更还有塞尚的画作。那明媚的色彩,冲淡了外面天空的阴霾。

凡高的View of Arles(远眺阿尔)画于1889年

凡高的Plain near Auvers( Auvers附近的平原)创作于1890年,也是他去世的那一年
下面这幅画是法国画家高更在塔西提所作的 上帝之子。根据解说,高更曾经与一个塔西提女人生下一个孩子,可惜孩子生下来就死去了。这幅画,可能是寄托高更的哀思。注意看,画中婴儿的头顶上,画有一个光环,暗示这是上帝的孩子。而躺在床上刚刚生产完的女人,头顶上也有一个光环。加上背景中的马厩,让人联想到圣母玛丽亚诞下耶稣的情景。

高更的The Birth - Te tamari no atua(上帝的孩子)作于1896年
下面这幅画,差点把它错当成莫奈的作品,实际上是马奈所画的在船上作画的莫奈。

马奈的Monet Painting on His Studio Boat(在船上作画的莫奈),作于1874年
马奈的人物画是非常有名的。作为印象派的鼻祖,和大部分印象派画家相比,马奈画作的色调都稍显沉重了一点。

马奈的The Luncheon(午餐),作于1868年
莫奈是印象派风景画大师,我非常非常喜欢莫奈画中不断变幻流动的色彩,反映了光影流动对于所绘主题的奇妙影响。我对莫奈的热爱,不亚于凡高。印象派画家中画人物最杰出的画家,我认为是雷诺阿。几年前在渥太华的国家美术馆,幸运的看到一个关于雷诺阿风景画的特别展览,原来雷诺阿的风景画也是一样杰出。印象中雷诺阿还曾经同莫奈一起去写生,从莫奈那里得到创作风景画的灵感呢。

莫奈的The Bridge at Argenteuil(Argenteuil的桥),作于1874年
印象派后期三杰之一的塞尚则以其静物画出名,在慕尼黑新画馆内也看到他的画作。

塞尚的Still Life with Commode(五斗橱和静物)作于1887年

赛尚的风景画

赛尚的自画像
下面这幅画,是法国画家德加的Woman Ironing(熨衣服的女人)。德加的画很多是以芭蕾舞女作为主题,微妙的笔触和轻柔的色彩体现了他心中对她们温柔的同情。这幅画也是如此,细腻的表达了一个正在工作中的女人的神态动作。值得注意的是,在画中女人的双臂原来采用不同的姿势,但被画家修改过之后依然保留着原来笔触的痕迹,在画家的画作中看起来不太常见。是由于这幅画尚未最后完成?还是因为画家想要琢磨不同姿态的效果?这幅画留给观众一个问号。

德加的Woman Ironing(熨衣服的女人),作于1869年
还有法国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画作。我很喜欢马蒂斯画中明快的色彩和强烈的装饰效果。

马蒂斯的静物画——静物与天竺葵。很奇怪,网上的资料说这幅画存于慕尼黑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内。

毕加索的人物肖像画
新画馆内更多的是18、19世纪德国画家的作品,他们中的很多人描绘了壮丽的德国风光,或者气势恢宏的历史场景。

慕尼黑画家Carl Theodor von Piloty历史题材的巨幅油画
由于是以年代而不是风格来划分进入古画馆和新画馆的画作,在新画馆内还可以看到法国古典主义画家雅格-路易 大卫的油画。

大卫的人物肖像画——Anne-Marie-Louise Thélusson, Comtesse de Sorcy
这里也有两幅奥地利画家克里姆特的作品。我一直感觉克里姆特的作品有点堕落的华丽。虽然不是很喜欢克里姆特的风格,下面这幅肖像画还是比较清新淡雅的。

克里姆特的人物肖像画Margaret Stonborough-Wittgenstein

克里姆特的作品:音乐
在新画馆内不仅仅陈列有油画,还有不少雕塑作品,雕塑家包括有罗丹,Antonio Canova还有毕加索。

罗丹的青铜雕塑Crouching Woman(蹲着的女人)

Antonio Canova的特洛依王子帕里斯雕像

毕加索艺术生涯早期(24岁)创作的弄臣头像

德国雕刻家Max Klinger 创作的人物胸像(Elsa Asenijeff)
毕竟我们还是对耳熟能详的那些画家比较感兴趣,对于德国画家所知不多。在看过印象派名家的作品后,我们在展馆内基本就是走马观花。新画馆有二十多个展室,想要一间间细细看下来还是很花时间的。
在新画馆对面隔街相望就是古画馆。古画馆前有一片不小的草坪,上面点缀着现代雕塑。这一片草坪,成了当地人带着小孩或者小狗来溜达的好地方。

看来德国的祖父也要看小孩

又遛小孩又遛狗

遛狗的美女
草坪的一角,被开辟成了一块小小的儿童活动天地。看看德国的儿童活动区设施和中国的有什么不同呢?

除了小转盘,在这里儿童还可以抓着绳子在吊桥上走,锻炼他们的平衡能力
在下面的这张照片里,两个妈妈在聊天,任由小孩在地上玩沙子玩个不亦乐乎。在德国很多公共儿童游乐设施内,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沙坑。更让人惊讶的是,小孩前面的银色装置居然是个简易的挖沙机。
这里虽然没有什么昂贵的设施,但是从小就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其实,简单的玩具带给孩子们的快乐可能更大。当我们小的时候,虽然没有今天这些五花八门的玩具,不是也坐在沙堆旁一玩就能玩上半天吗?

在这片草坪上,居然还看到了英国雕刻家亨利摩尔的雕塑。在多伦多的美术馆内,展出着不少亨利摩尔的雕塑。多伦多美术馆为他的雕塑专门开辟了一间大展室,为此还引起不少加拿大艺术家的抗议。不过我觉得多伦多美术馆的互动做的很好,在亨利摩尔展室内,放有白纸和铅笔,你可以在那里即兴创作,并把你的画作放在馆内的架子上让别人欣赏。我也在那里涂鸦了一番。
如果你到香港去,在中央邮局和怡和大厦之间的水池内,也安放有一件亨利摩尔的大型雕塑,去香港的时候可不要错过呦。

亨利摩尔的雕塑,特意在表面用凿子制造出粗糙不平的效果。雕刻家认为这样在不同光线映照下雕塑会有不同的影像

亨利摩尔的签名

他的雕塑,从不同角度来看效果完全不同

雕刻家想要表现的是什么,就见仁见智了。

草坪上另一件现代雕塑

同样,不同的角度,它的视觉效果也是很不同的

似乎是两件拼在一起的积木
在古画馆的另一侧,就是慕尼黑的现代美术馆了。开放于2002年的现代美术馆是德国最大的现代艺术博物馆,据说它建立的目的是要与巴黎的蓬皮杜中心和伦敦的退特现代艺术博物馆(Tate Modern)抗衡。
印象中古画馆和新画馆的门票好像是各为6欧元,但是可以买博物馆一天联票,12欧元就可以把现代美术馆都加上了。我们对于现代艺术欣赏水平有限,当初去了蓬皮杜和Tate Modern都是云里雾里,就没有再进去参观。后来看现代美术馆的介绍,好像其中很多展品都还是比较能够让普罗大众接受的。

现代美术馆前的现代雕塑作品

美术馆的外表稍微有点平淡无奇

但是内部广泛采用自然光照明的设计备受好评

艺术馆内的大厅简洁宽敞,来此参观的人还不少

我们在门口偷偷拍张展览的照片,就算是来过了吧
慕尼黑的新画馆和古画馆如果要细细看下来,一天时间基本上就没有了。如果在一天内去转这三个美术馆,时间上还真不太富余。不过每个馆在一星期内都有一天开馆时间延到晚上八点,可以趁那一天去看。
这次我们的中欧之旅,慕尼黑是一个亮点。在游览它的宫殿古堡和享受它的啤酒香肠之余,能够在新画馆内看到那些熟悉和不熟悉的画家的佳作,还有在古画馆内同拉斐尔达芬奇波提切利这样的大师面对面,都让我觉得慕尼黑是德国最精彩的城市之一。古画馆的照片太多,就另外发文去写吧。
古画馆和新画馆的翻译有点别扭,但是译为旧美术馆和新美术馆又有点歧义。其实这里的古和新,是按照展出作品的年代来划分的。
古画馆内主要展出古典大师的作品,如拉斐尔,波提切利,鲁本斯,勃鲁盖尔,丢勒以及伦勃朗的作品,甚至还藏有一幅达芬奇的画作。古画馆内的收藏足以使它成为欧洲一流的古典油画美术馆。
新画馆内则展出18、19世纪画家的作品,有凡高,塞尚,高更,莫奈,德加,马蒂斯,毕加索和克利姆特的作品。其中名气最大的一幅画,可能就是凡高的向日葵,吸引了无数热爱印象派和凡高画作的人来参观。新画馆的门票上面便印着凡高向日葵的局部。其实,我就是为了这一幅向日葵,才专程去慕尼黑新画馆的。

慕尼黑新画馆内的凡高向日葵,画于1888年
这幅向日葵,已经是我看过的第四幅凡高同系列向日葵了。凡高创作的类似构图的向日葵共有五幅保存了下来,其他四幅分别在阿姆斯特丹的凡高博物馆、伦敦的国家画廊、费城的艺术博物馆还有东京的美术馆内。记得在阿姆斯特丹的凡高博物馆内,老公还神秘兮兮的在博物馆的电脑前忙活半天,问他做什么也不告诉我。回家后才发现,老公用博物馆的电脑给我发了一张凡高向日葵的电子卡片。
上面这一幅向日葵,创作于凡高去世之前两年。从画面的色彩来看,比较平静愉悦。如果哪一天,可以把这五幅向日葵集中在一起,让凡高的粉丝们细细观赏揣摩,该是怎样的盛事?
虽然称为新画馆,其实它的历史也比较久,是由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于1853年建立的。正是由于巴伐利亚王朝对于艺术的热爱,才使得慕尼黑有那么多一流的美术馆。不过,新画馆最早的建筑,不幸于二战末期被毁,在1949年残垣断壁被全部拆除。目前我们看到的这座后现代风格的建筑,于1981年才开放。

新画馆的正门,与古画馆遥遥相对
无论是古画馆还是新画馆,参观者都可以免费借用讲解器。可能是大门口有监测装置,不用担心访客把讲解器私自带出馆外,这里借用讲解器,不需要押金和身份证。不过目前讲解文字似乎没有中文,可以选择英文。柜台的工作人员,每收回一台讲解器就用消毒用品清洁耳机,让人觉得很放心。

新画馆内的大厅很宽敞简洁
新画馆负责检票的女工作人员看长相像是从东南亚来的,非常热情。知道第一次来这里的人多是冲着凡高、莫奈的画来的,她检票后直接指给我们展放凡高等印象派名家的画室。本来那些画作陈列在接近美术馆出口的位置,因为那几间展室装修,被移到了门口附近的展室。
走进展室,眼前便是凡高、莫奈、高更还有塞尚的画作。那明媚的色彩,冲淡了外面天空的阴霾。

凡高的View of Arles(远眺阿尔)画于1889年

凡高的Plain near Auvers( Auvers附近的平原)创作于1890年,也是他去世的那一年
下面这幅画是法国画家高更在塔西提所作的 上帝之子。根据解说,高更曾经与一个塔西提女人生下一个孩子,可惜孩子生下来就死去了。这幅画,可能是寄托高更的哀思。注意看,画中婴儿的头顶上,画有一个光环,暗示这是上帝的孩子。而躺在床上刚刚生产完的女人,头顶上也有一个光环。加上背景中的马厩,让人联想到圣母玛丽亚诞下耶稣的情景。

高更的The Birth - Te tamari no atua(上帝的孩子)作于1896年
下面这幅画,差点把它错当成莫奈的作品,实际上是马奈所画的在船上作画的莫奈。

马奈的Monet Painting on His Studio Boat(在船上作画的莫奈),作于1874年
马奈的人物画是非常有名的。作为印象派的鼻祖,和大部分印象派画家相比,马奈画作的色调都稍显沉重了一点。

马奈的The Luncheon(午餐),作于1868年
莫奈是印象派风景画大师,我非常非常喜欢莫奈画中不断变幻流动的色彩,反映了光影流动对于所绘主题的奇妙影响。我对莫奈的热爱,不亚于凡高。印象派画家中画人物最杰出的画家,我认为是雷诺阿。几年前在渥太华的国家美术馆,幸运的看到一个关于雷诺阿风景画的特别展览,原来雷诺阿的风景画也是一样杰出。印象中雷诺阿还曾经同莫奈一起去写生,从莫奈那里得到创作风景画的灵感呢。

莫奈的The Bridge at Argenteuil(Argenteuil的桥),作于1874年
印象派后期三杰之一的塞尚则以其静物画出名,在慕尼黑新画馆内也看到他的画作。

塞尚的Still Life with Commode(五斗橱和静物)作于1887年

赛尚的风景画

赛尚的自画像
下面这幅画,是法国画家德加的Woman Ironing(熨衣服的女人)。德加的画很多是以芭蕾舞女作为主题,微妙的笔触和轻柔的色彩体现了他心中对她们温柔的同情。这幅画也是如此,细腻的表达了一个正在工作中的女人的神态动作。值得注意的是,在画中女人的双臂原来采用不同的姿势,但被画家修改过之后依然保留着原来笔触的痕迹,在画家的画作中看起来不太常见。是由于这幅画尚未最后完成?还是因为画家想要琢磨不同姿态的效果?这幅画留给观众一个问号。

德加的Woman Ironing(熨衣服的女人),作于1869年
还有法国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画作。我很喜欢马蒂斯画中明快的色彩和强烈的装饰效果。

马蒂斯的静物画——静物与天竺葵。很奇怪,网上的资料说这幅画存于慕尼黑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内。

毕加索的人物肖像画
新画馆内更多的是18、19世纪德国画家的作品,他们中的很多人描绘了壮丽的德国风光,或者气势恢宏的历史场景。

慕尼黑画家Carl Theodor von Piloty历史题材的巨幅油画
由于是以年代而不是风格来划分进入古画馆和新画馆的画作,在新画馆内还可以看到法国古典主义画家雅格-路易 大卫的油画。

大卫的人物肖像画——Anne-Marie-Louise Thélusson, Comtesse de Sorcy
这里也有两幅奥地利画家克里姆特的作品。我一直感觉克里姆特的作品有点堕落的华丽。虽然不是很喜欢克里姆特的风格,下面这幅肖像画还是比较清新淡雅的。

克里姆特的人物肖像画Margaret Stonborough-Wittgenstein

克里姆特的作品:音乐
在新画馆内不仅仅陈列有油画,还有不少雕塑作品,雕塑家包括有罗丹,Antonio Canova还有毕加索。

罗丹的青铜雕塑Crouching Woman(蹲着的女人)

Antonio Canova的特洛依王子帕里斯雕像

毕加索艺术生涯早期(24岁)创作的弄臣头像

德国雕刻家Max Klinger 创作的人物胸像(Elsa Asenijeff)
毕竟我们还是对耳熟能详的那些画家比较感兴趣,对于德国画家所知不多。在看过印象派名家的作品后,我们在展馆内基本就是走马观花。新画馆有二十多个展室,想要一间间细细看下来还是很花时间的。
在新画馆对面隔街相望就是古画馆。古画馆前有一片不小的草坪,上面点缀着现代雕塑。这一片草坪,成了当地人带着小孩或者小狗来溜达的好地方。

看来德国的祖父也要看小孩

又遛小孩又遛狗

遛狗的美女
草坪的一角,被开辟成了一块小小的儿童活动天地。看看德国的儿童活动区设施和中国的有什么不同呢?

除了小转盘,在这里儿童还可以抓着绳子在吊桥上走,锻炼他们的平衡能力
在下面的这张照片里,两个妈妈在聊天,任由小孩在地上玩沙子玩个不亦乐乎。在德国很多公共儿童游乐设施内,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沙坑。更让人惊讶的是,小孩前面的银色装置居然是个简易的挖沙机。
这里虽然没有什么昂贵的设施,但是从小就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其实,简单的玩具带给孩子们的快乐可能更大。当我们小的时候,虽然没有今天这些五花八门的玩具,不是也坐在沙堆旁一玩就能玩上半天吗?

在这片草坪上,居然还看到了英国雕刻家亨利摩尔的雕塑。在多伦多的美术馆内,展出着不少亨利摩尔的雕塑。多伦多美术馆为他的雕塑专门开辟了一间大展室,为此还引起不少加拿大艺术家的抗议。不过我觉得多伦多美术馆的互动做的很好,在亨利摩尔展室内,放有白纸和铅笔,你可以在那里即兴创作,并把你的画作放在馆内的架子上让别人欣赏。我也在那里涂鸦了一番。
如果你到香港去,在中央邮局和怡和大厦之间的水池内,也安放有一件亨利摩尔的大型雕塑,去香港的时候可不要错过呦。

亨利摩尔的雕塑,特意在表面用凿子制造出粗糙不平的效果。雕刻家认为这样在不同光线映照下雕塑会有不同的影像

亨利摩尔的签名

他的雕塑,从不同角度来看效果完全不同

雕刻家想要表现的是什么,就见仁见智了。

草坪上另一件现代雕塑

同样,不同的角度,它的视觉效果也是很不同的

似乎是两件拼在一起的积木
在古画馆的另一侧,就是慕尼黑的现代美术馆了。开放于2002年的现代美术馆是德国最大的现代艺术博物馆,据说它建立的目的是要与巴黎的蓬皮杜中心和伦敦的退特现代艺术博物馆(Tate Modern)抗衡。
印象中古画馆和新画馆的门票好像是各为6欧元,但是可以买博物馆一天联票,12欧元就可以把现代美术馆都加上了。我们对于现代艺术欣赏水平有限,当初去了蓬皮杜和Tate Modern都是云里雾里,就没有再进去参观。后来看现代美术馆的介绍,好像其中很多展品都还是比较能够让普罗大众接受的。

现代美术馆前的现代雕塑作品

美术馆的外表稍微有点平淡无奇

但是内部广泛采用自然光照明的设计备受好评

艺术馆内的大厅简洁宽敞,来此参观的人还不少

我们在门口偷偷拍张展览的照片,就算是来过了吧
慕尼黑的新画馆和古画馆如果要细细看下来,一天时间基本上就没有了。如果在一天内去转这三个美术馆,时间上还真不太富余。不过每个馆在一星期内都有一天开馆时间延到晚上八点,可以趁那一天去看。
这次我们的中欧之旅,慕尼黑是一个亮点。在游览它的宫殿古堡和享受它的啤酒香肠之余,能够在新画馆内看到那些熟悉和不熟悉的画家的佳作,还有在古画馆内同拉斐尔达芬奇波提切利这样的大师面对面,都让我觉得慕尼黑是德国最精彩的城市之一。古画馆的照片太多,就另外发文去写吧。
前一篇:美国东海岸之绚烂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