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斯教堂】阿尔卑斯山麓的文化遗产

标签:
德国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维斯教堂世界文化遗产洛可可艺术旅游 |
分类: 欧洲 |
凡是去慕尼黑游玩的人,基本上行程都会包括富有传奇色彩的新天鹅堡。可是新天鹅堡和慕尼黑的距离可不近,据说要先坐一个多小时的火车到菲森(Fussen),然后从菲森再乘大巴去新天鹅堡。由于去新天鹅堡参观的游客很多,一般到了那里都要排队买票,而拿到票的参观时间可能在一两个小时之后。此外,一般人都是新旧天鹅堡连起来一起参观,这样基本上从慕尼黑去的游客一天时间只够看新旧天鹅堡的,甚至连美丽古朴的菲森都没有太多时间细细参观。
这实在是一件憾事,因为就在距离新天鹅堡不太远的地方,有一座小教堂,可是世界文化遗产呢。这座教堂虽然外表不太起眼,但是内部奢华生动的洛可可装饰和色彩鲜艳的天顶画,会让人感觉走进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奇妙艺术宝库。在教堂里面,你会感觉,天堂如此之近。这座小教堂,就是维斯朝圣教堂。我们因为是从慕尼黑开车过去,就在去新天鹅堡的路上顺路去拜访了这座精致完美的小教堂。
当我们早晨刚刚上路的时候,慕尼黑的天气还特别好,蓝天白云让人心旷神怡。走出了市区早高峰的堵车路段,终于上了畅通的高速路,那种感觉,不要太好。假如我们这次的欧洲行不是全程自驾,从慕尼黑到新天鹅堡的day trip我也一定要租车前往的。先火车再转大巴,宝贵的出游时间全浪费在路上了,而且不能尽情欣赏沿路的风景。

出了慕尼黑我们就放马扬鞭了
高速路走了半个小时左右,我们转上了去新天鹅堡的小路,两旁是典型的德国乡村风光。我很喜欢德国乡村的景色。虽然在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这片地区基本上地势平缓,但是旁边绿色的森林,开着白花的牧场和恬静的农庄都让人心生向往。更别提经常看到的在草地上晒太阳的花奶牛了。我不禁想起刚上小学时学到的一首歌“张小牛,王小牛,生产队里去放牛。黄牛黑牛花花牛呀,还有一头大铁牛。”不过我好像只有出了国才第一次看到花花牛。

路旁开着白色苜蓿花的牧场

走上了通向新天鹅堡的浪漫之路

路旁一闪而过的小村庄,很喜欢这样的白墙红瓦

这是我去新天鹅堡途中最喜欢的一张照片
由于道路弯曲,又不是高速,而且常常穿过一个个小村落,在这样的乡间公路上就不能开的太快了。终于,前方出现指示牌,我们快到去维斯教堂的岔路口了。是先去教堂还是先去新天鹅堡?我冒着去新天鹅堡买不到当日票的风险决定先看教堂。事后证明我们的安排是正确的。
德国公路的标识特别的清楚,最下面的牌子指着浪漫之路,居然还有日文,看来这条路上的日本游客很多
根据维基百科,维斯教堂(Wieskirche),全称Wallfahrtskirche zum Gegeißelten Heiland auf der Wies,意为“維斯受鞭打的救世主朝圣教堂”), 于1745年至1754年由Johann Baptist Zimmermann和Dominikus Zimmermann兄弟设计建造,他们都是德国洛可可风格的画家和建筑师。維斯教堂采用了當時流行的洛可可设计,因相传教堂内的救世主像曾流下眼泪而成为天主教朝拜圣地,是一座雄伟的朝圣教堂,其室內裝潢相当出色,1983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远远就看到了小山丘上面的维斯教堂,外观并算不得华丽。在这个偏远的地方,前来朝圣的游人络绎不绝
虽然这座小教堂是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当地人依然保留着纯朴的生活方式。
这么一座成为宝贵文化遗产的小教堂,入内参观并不需要买门票,真让国内那些把一个个古镇圈起来卖票收钱的地方汗颜。等到进入教堂大门,我们虽早有预期,还是被精美的洛可可装饰震撼的无法表达我们的惊喜。那真是让人窒息(breathtaking), 让人惊掉了下巴的美丽(jaw-droppingly beautiful).
我听到旁边一个美国人(听口音)问他的同伴:“Did you expect a church as fancy as this?"
(你预料到一座教堂会有这么漂亮吗?) 他的同伴用赞叹的眼光环顾着教堂说道“没有”。

教堂内极为华丽的大厅让人叹为观止,一座座雕像栩栩如生

我从来没有见过装饰的这么华丽的管风琴

管风琴一角
说到洛可可风格,根据维基百科,它起初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洛可可最先出现于装饰艺术和室内设计中。路易十五登基,给宫廷艺术家和一般艺术时尚带来了变化。最初在皇宫,然后是整个法国上层社会,纤细和轻快的洛可可风格设计被視為是伴隨着路易十五的过度统治而來。
相对于前期的巴洛克和后期的新古典风格,洛可可反映出當時的社會享樂、奢華風氣。除此之外,此派畫家受到當時外來文化的啟發,在創作中添加不少富有異國風情的特色。洛可可保留了巴洛克風格复杂的形象和精細的圖騰。不過在这一点上,它已經开始與大量不同的特征融合,包括东方风格和不对称组合。
這種藝術形式在法國迅速蔓延至德国西班牙等地,並與當地的風格融合。其中南德意志的洛可可艺术是非常出名的,维尔茨堡的主教宫,宁芬堡以及慕尼黑皇宫内都有出色的洛可可风格装饰。不过维斯教堂是南德意志洛可可艺术的范例。
一般来说,我喜欢洛可可风格的室内装饰甚于洛可可风格的油画,因为感觉这种风格的油画有点浮华轻佻,也许这是一些法国洛可可风格画家带给我的印象吧。但是维斯教堂洛可可风格的天顶画,我却非常喜欢。颜色轻盈而飘柔,充满了神圣的温柔的爱和崇敬,丝毫没有浮华轻佻的感觉。

充满了爱和神圣的天顶壁画,被精致的石膏浮雕装饰环绕着
坐在彩虹上面的是耶稣基督,彩虹在这里表达了宽恕的意思。他手指着十字架的方向,表达了他的爱。左右两旁是十二使徒。基督尚未坐到最后审判的座位上,最后的审判尚未开始,画面上方通向永恒的大门还没有打开。这幅画告诉世人在最后的审判来临之前,还有时间去信仰基督。

天顶壁画局部,画家运用的透视手法使画面很有立体感,非常特别的是,画面中的一个小天使,他的身体一部分是画,一部分却是突出来的雕塑,我们站在下面肉眼难以分辨哪些是真的立体雕塑,哪些是立体视觉效果

天顶壁画局部,相信画中的白色画布上展示的就是耶稣的头像
天顶壁画局部,周围的小天使似乎就要飞起来
圣坛上的画作是由慕尼黑的宫廷画师Balthasar August Albrecht创作的。
教堂侧面墙壁上的祭坛画
在教堂内,有四位西方世界伟大神学家Hieronymus、安波罗修,圣奥古斯丁和额我略一世的雕像,是蒂罗尔画家Anton Sturm的作品。

圣奥古斯丁的雕像

随着巴伐利亚地区政教分离的开始,19世纪初维斯教堂曾被下令准备拍卖和拆除掉,幸亏被当地的农民抢救了下来,也使得朝圣能够继续。1983年维斯教堂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85年至1991年花费了1060万马克进行整修。现在每年有超过一百万人来到这里。5月1日是维斯每年朝圣的开始,而每年的6月14日和接下来的星期日则是“耶稣的眼泪”节,以纪念救世主雕像落泪奇迹的发生和维斯圣地的建立。

我相信,不论是不是基督徒,教堂内弥漫着的爱和喜悦的气氛,还有那充满幻想的洛可可艺术,会感动每一个前来维斯教堂的参观者。
这实在是一件憾事,因为就在距离新天鹅堡不太远的地方,有一座小教堂,可是世界文化遗产呢。这座教堂虽然外表不太起眼,但是内部奢华生动的洛可可装饰和色彩鲜艳的天顶画,会让人感觉走进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奇妙艺术宝库。在教堂里面,你会感觉,天堂如此之近。这座小教堂,就是维斯朝圣教堂。我们因为是从慕尼黑开车过去,就在去新天鹅堡的路上顺路去拜访了这座精致完美的小教堂。
当我们早晨刚刚上路的时候,慕尼黑的天气还特别好,蓝天白云让人心旷神怡。走出了市区早高峰的堵车路段,终于上了畅通的高速路,那种感觉,不要太好。假如我们这次的欧洲行不是全程自驾,从慕尼黑到新天鹅堡的day trip我也一定要租车前往的。先火车再转大巴,宝贵的出游时间全浪费在路上了,而且不能尽情欣赏沿路的风景。

出了慕尼黑我们就放马扬鞭了
高速路走了半个小时左右,我们转上了去新天鹅堡的小路,两旁是典型的德国乡村风光。我很喜欢德国乡村的景色。虽然在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这片地区基本上地势平缓,但是旁边绿色的森林,开着白花的牧场和恬静的农庄都让人心生向往。更别提经常看到的在草地上晒太阳的花奶牛了。我不禁想起刚上小学时学到的一首歌“张小牛,王小牛,生产队里去放牛。黄牛黑牛花花牛呀,还有一头大铁牛。”不过我好像只有出了国才第一次看到花花牛。

路旁开着白色苜蓿花的牧场

走上了通向新天鹅堡的浪漫之路

路旁一闪而过的小村庄,很喜欢这样的白墙红瓦

这是我去新天鹅堡途中最喜欢的一张照片
由于道路弯曲,又不是高速,而且常常穿过一个个小村落,在这样的乡间公路上就不能开的太快了。终于,前方出现指示牌,我们快到去维斯教堂的岔路口了。是先去教堂还是先去新天鹅堡?我冒着去新天鹅堡买不到当日票的风险决定先看教堂。事后证明我们的安排是正确的。

德国公路的标识特别的清楚,最下面的牌子指着浪漫之路,居然还有日文,看来这条路上的日本游客很多
根据维基百科,维斯教堂(Wieskirche),全称Wallfahrtskirche zum Gegeißelten Heiland auf der Wies,意为“維斯受鞭打的救世主朝圣教堂”), 于1745年至1754年由Johann Baptist Zimmermann和Dominikus Zimmermann兄弟设计建造,他们都是德国洛可可风格的画家和建筑师。維斯教堂采用了當時流行的洛可可设计,因相传教堂内的救世主像曾流下眼泪而成为天主教朝拜圣地,是一座雄伟的朝圣教堂,其室內裝潢相当出色,1983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远远就看到了小山丘上面的维斯教堂,外观并算不得华丽。在这个偏远的地方,前来朝圣的游人络绎不绝

虽然这座小教堂是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当地人依然保留着纯朴的生活方式。

这么一座成为宝贵文化遗产的小教堂,入内参观并不需要买门票,真让国内那些把一个个古镇圈起来卖票收钱的地方汗颜。等到进入教堂大门,我们虽早有预期,还是被精美的洛可可装饰震撼的无法表达我们的惊喜。那真是让人窒息(breathtaking), 让人惊掉了下巴的美丽(jaw-droppingly beautiful).

教堂内极为华丽的大厅让人叹为观止,一座座雕像栩栩如生

我从来没有见过装饰的这么华丽的管风琴

管风琴一角
说到洛可可风格,根据维基百科,它起初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洛可可最先出现于装饰艺术和室内设计中。路易十五登基,给宫廷艺术家和一般艺术时尚带来了变化。最初在皇宫,然后是整个法国上层社会,纤细和轻快的洛可可风格设计被視為是伴隨着路易十五的过度统治而來。
相对于前期的巴洛克和后期的新古典风格,洛可可反映出當時的社會享樂、奢華風氣。除此之外,此派畫家受到當時外來文化的啟發,在創作中添加不少富有異國風情的特色。洛可可保留了巴洛克風格复杂的形象和精細的圖騰。不過在这一点上,它已經开始與大量不同的特征融合,包括东方风格和不对称组合。
這種藝術形式在法國迅速蔓延至德国西班牙等地,並與當地的風格融合。其中南德意志的洛可可艺术是非常出名的,维尔茨堡的主教宫,宁芬堡以及慕尼黑皇宫内都有出色的洛可可风格装饰。不过维斯教堂是南德意志洛可可艺术的范例。
一般来说,我喜欢洛可可风格的室内装饰甚于洛可可风格的油画,因为感觉这种风格的油画有点浮华轻佻,也许这是一些法国洛可可风格画家带给我的印象吧。但是维斯教堂洛可可风格的天顶画,我却非常喜欢。颜色轻盈而飘柔,充满了神圣的温柔的爱和崇敬,丝毫没有浮华轻佻的感觉。

充满了爱和神圣的天顶壁画,被精致的石膏浮雕装饰环绕着
坐在彩虹上面的是耶稣基督,彩虹在这里表达了宽恕的意思。他手指着十字架的方向,表达了他的爱。左右两旁是十二使徒。基督尚未坐到最后审判的座位上,最后的审判尚未开始,画面上方通向永恒的大门还没有打开。这幅画告诉世人在最后的审判来临之前,还有时间去信仰基督。

天顶壁画局部,画家运用的透视手法使画面很有立体感,非常特别的是,画面中的一个小天使,他的身体一部分是画,一部分却是突出来的雕塑,我们站在下面肉眼难以分辨哪些是真的立体雕塑,哪些是立体视觉效果

天顶壁画局部,相信画中的白色画布上展示的就是耶稣的头像

天顶壁画局部,周围的小天使似乎就要飞起来
圣坛上的画作是由慕尼黑的宫廷画师Balthasar August Albrecht创作的。



教堂侧面墙壁上的祭坛画
在教堂内,有四位西方世界伟大神学家Hieronymus、安波罗修,圣奥古斯丁和额我略一世的雕像,是蒂罗尔画家Anton Sturm的作品。

圣奥古斯丁的雕像

随着巴伐利亚地区政教分离的开始,19世纪初维斯教堂曾被下令准备拍卖和拆除掉,幸亏被当地的农民抢救了下来,也使得朝圣能够继续。1983年维斯教堂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85年至1991年花费了1060万马克进行整修。现在每年有超过一百万人来到这里。5月1日是维斯每年朝圣的开始,而每年的6月14日和接下来的星期日则是“耶稣的眼泪”节,以纪念救世主雕像落泪奇迹的发生和维斯圣地的建立。
我们看到很多天主教徒进入教堂时都恭敬的在胸前画十字然后行屈膝礼,我们这样拿着相机走进去甚至感觉有点无礼冒失。不过维斯教堂确实允许拍照。
虽然维斯教堂不大,但是我们在里面流连了差不多一个小时。原因是我刚刚看了一部分,一个穿着休闲的人就站在圣坛前用德语开讲,似乎在向游客讲述教堂的历史和艺术。看门口的时间表这场讲话不过15分钟,但是这个人讲了差不多半个小时。在他讲话过程中,人们不能随意走动,而我实在没有看过瘾。这样,我只好坐在位子上听了半个小时的德语,当然是一点都听不懂了。
等宣讲终于结束,人们可以起身自由走动了,我又把教堂四周的浮雕和装饰贪婪的看了半天。这座教堂内的每一处装饰每一幅绘画,无不流露出艺术家深深的信仰。的确,我觉得在欧洲欣赏历史时期建筑和装饰艺术精华的地方,除了皇宫应该就是教堂了,甚至有的时候教堂都要比皇宫还富丽堂皇。
最后,我们看到了这尊被绳索和铁链缚住的流泪的耶稣雕像。这尊雕像是这座教堂内最古老珍贵的物品,至今仍有许许多多虔诚的教徒赶来朝圣。

我相信,不论是不是基督徒,教堂内弥漫着的爱和喜悦的气氛,还有那充满幻想的洛可可艺术,会感动每一个前来维斯教堂的参观者。
前一篇:巴伐利亚王宫的奇珍异宝
后一篇:慕尼黑街头巧遇帅哥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