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川藏线g318拉萨布达拉宫 |
分类: 行走在路上-中国遍地走 |
走川藏线,是被很多驴友奉为对自己影响一生的经历。而川藏线这条经典的旅行线路,也被很多旅游媒体一而再再而三的去争先报道。所以,走川藏线成为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心愿。
从拉萨回来之后,坐在电脑前敲下那一个个熟悉的地标,翻看着旅途记录下的那些感人画面,我在唏嘘,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走川藏线,而且还是以自驾的方式。
行走在川藏线上,你会发现有很多人在以自己的方式,完成着对“旅行的意义”这个大命题最好的诠释。徒步、骑行、搭车、自驾……川藏线上最不缺的就是各种故事与大美的风景。而这所有的一切,或许在2015年都将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沿线许多地方都在修建隧道,曾经的大美川藏线和高峰体验将被狭长且黑暗的隧道所取代。
那些景,从此我与你近在咫尺,却无法相望
从成都出发,一直到圣城拉萨,全程2650公里的距离,翻越了无数个山头,无数条溪流、急滩……叫得上名字的就有二郎山(2182米)、折多山(4298米)、高尔寺山(4412米)、剪子弯山(4659米)、卡子拉山(4432米)、海子山(4685米)、宗拉山(4150米)、拉乌山(4369米)、觉巴山(3911米)、东达山(5008米)、业拉山(4685米)、安久拉山(4325米)、色季拉山(4559米)、米拉山(5013米);跨过了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上游、以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如今,坐在电脑前,看着这一个个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地方,犹如身在梦境之中,如此多高海拔地区,就让我这么平安、顺利的度过了。
这次自驾行程第一天的前半段,领队特意带我们走了一段即将就要消失的路段:石棉县大岗山水电站沿线。大岗山水电站位于大渡河石棉县境内,在走这段路的时候发现,两边的房屋已经人去楼空,公路也已经破烂不堪、坑坑洼洼,旁边的水电站工地正在紧锣密鼓的赶着工期。说不定,在我现在码字的这段功夫,在你在阅读这篇博文的时候,这段路已经被淹没,成为了历史了。
我认为从康定开始,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进入了318国道川藏公路境内,随着海拔的升高,风景也在移步一景中变化着。也是从康定开始,频频出现在各种游记、纪录片中,烂熟于心的地名才真正的让我觉得,川藏线我来了……新都桥、塔公草原、折多山、巴塘、理塘、波密、林芝等等,多到让你不得不随时拿纸笔记下来,才能在日后的回顾时一一的对上号。
川藏线上的高山、峡谷、雪山、草甸,飘扬的经幡,悠闲的牛羊,再加上一个个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高海拔垭口地带,一座座风格不一的藏式民居……川藏线的魅力,绝非你坐在电脑前看看那些炫酷的图片,就可以能够感受到的。这也是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自己的方式,在川藏线上进行着属于自己的朝圣之旅。
其实,今年走川藏线,多了一些不一样的情愫。2014年正好是川藏公路通车60周年,穿行在这条风雨60年的天路上,会更加的感慨人类的伟大,以及川藏公路对沿线居民的重要性。川藏公路很险,除了高反对人的意志的威胁,一段段悬崖峭壁、坑坑洼洼;一处处泥石流、山体滑坡,再加上如通麦、排龙这样的天险,川藏线上处处存在着危险,稍不留神就有夺去生命的危害。
当然,这所有的一切危险,将随着川藏公路上各个隧道的建成通车,而告别历史的舞台。但是,随之而与我们告别的还有一个个曾经昭示着人类的顽强、人类不断挑战自己的一个个高海拔垭口,无数的风景都将被挡在一个个隧道中。当然了,隧道的建成,也缩短了成都到拉萨的距离,加上日后林拉高速的建成,曾经用小十天才能走完的川藏线,或许只需要三四天就能走完。而之前所面临的高反、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危险也会降到最低。总的来说,有喜有忧吧,安全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那些人,行走川藏,把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交付于此
在川藏线上,最不缺的就是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骑行、徒步、搭车、自驾……在这条被称为天路的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与神话。或许,他们没有太多的豪情壮志,行走于此只是为了去行走,去对自己有一个交代;或许,他们的骨子里有一点点的小文青,行走于此只是告诉自己,曾经乃至现在都还没有丢掉的那一股子“酸腐味”;当然,这条路上或许还有另外的一种人,在穷游说词遍地的今天,打着穷游的旗号,消费着越来越多的好心人的好心相助,一路到拉萨,还恬不知耻的炫耀自己用最少的钱抵达目的地,却没有对沿途帮助过的人以示感谢。
有句话不是说了嘛,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样的现象,在川藏线上尤其多见。
川藏线上不缺故事与感动。
在高尔寺山垭口,停车休息的时候,遇到两个正从山脚下扛着自行车,顺着小路,顶着高反,喘着粗气,爬上来的年轻人。
他们告诉我说,是从成都来,辞了职,从成都到高尔寺山垭口的时候,已经骑行了19天了,整个队伍有十几个人。我不记得是不是有问他们此行的目的。其实,目的有时候也并没有那么重要,在路上就好。
这趟旅程还遇到两个人,让我记忆犹新。在4559米的色季拉山口,跟着大部队人马看完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南迦巴瓦峰,返回停车场的时候,遇到正在向着色季拉山口艰难骑行的一个骑友。快到山口的时候,见他停好自行车,又跑了回去。原来是在帮助同伴一同过山口。
听其中的一个跟我说,他们来自江苏,遇到我的时候,已经骑行了180天……在色季拉山口的时候,其中一个还遇到严重高反。如今,我已经回到了家里,不知道这两个小兄弟骑行到了哪里。祝福他们。
川藏线上的人,说上几天几夜都无法说完,就骑行的人就见到了十几拨。而穿的整整齐齐,一步步迈向拉萨的徒步者,也比比皆是。有些徒步者确实是在用双脚丈量着川藏线,这些人我很敬佩。但有些人,我不想提,只能送他们两个字:呵呵。
那辆车,川藏线上你是我最好的兄弟……
既然本文标题就已经跟大家表明,这趟川藏线之行是自驾,怎么能少得了大功臣,陪伴我一路平安走完川藏线的座驾:昂科威。
川藏线确实是一条充满神奇的天路,就自驾来说,各种你不能想象的车型,都能在这条千难险阻的道路上驰骋,书写着那些一个个传奇,成为而后走在这条路上的人不停歇的谈资。
不得不承认,一辆好车让行驶在这条路上的旅程事半功倍了许多。我第一次看到昂科威,是在8月28日晚上的西岭雪山。盛大的新车发布会,感人的每一个多10%的故事,炫酷的亮相,让我对第二天要开启的川藏线自驾旅程,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直到第二天中午要出发的时候,我才算是第一次跟昂科威有了真正的亲密接触。流畅、帅气的外形,宽大的驾乘空间,这是我对它的第一印象。其实,说起来,检验一台新车的方式有很多种,试驾场、赛道、山路等等。而别克昂科威,用行走川藏线来检验自己的本事,不得不说是在冒着风险前行。或许,这就是别克昂科威所倡导的多10%精神的所在吧。
从成都出发,历时九天,行程2650公里,终于抵达圣城拉萨。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九天时间里,昂科威一路搭载我上高原、过激流、走悬崖峭壁、淌坑洼浅滩,良好的性能让其一路都呈百分之百饱满的状态前行。有的时候,在过一些坑洼路段时,我都有点心疼这辆车。不过还好,它的表现从第一天上路,就没有让我失望过,也没有过一次哑火的时候。在颠簸路段,启动运动模式,整辆车也变得硬朗了许多,让坐在车内的我将颠簸的程度与幅度降低到最小。
长途自驾旅行,最担心的就是旅途的疲劳。想想看,走川藏线的这九天,每天待在车上的时间平均都要有差不多8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如果车子不舒服,那简直可以说是噩梦一般的旅途了。而别克昂科威舒适的座椅,九天下来让我毫无疲惫感,这说起来没有半点虚言。这几天,我一直都是坐在副驾驶的位置,在我休息小憩的时候,无论怎么翻身,都可以让我轻松自如;可伸缩调节座椅,以及宽大的空间,即使比我高的人都毫无压迫和紧凑感。
驾车长途旅行,音乐的陪伴是多么重要,我想不用我说,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别克昂科威的BOSE音箱系统,让整个视听效果立马上升了一个档次,同行的朋友放的演唱会,就跟在现场听的感觉一样。爽!
这趟自驾之旅,还绕道去了一趟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墨脱。提到墨脱,人们第一印象便是蚂蟥、泥石流、山体滑坡这样的字眼。2013年10月底,随着嘎隆拉隧道的建成通车,中国最后一个未通公路的县也宣告正式通车了。别克昂科威穿过嘎隆拉隧道,行驶在眼睛在天堂,脚下便是地狱的“墨脱公路”,同样经受住了考验。从墨脱公路80K,直到墨脱县城,短短60多公里的路程,开了将近有4个多小时,时速一度底到只有十几公里。昂科威继续保持着良好的状态,把我们平安的送进墨脱县城,又平安的带我们离开。真的要感谢昂科威,如果不是它,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走进着隐藏着的莲花圣境——墨脱。
后记
每一次的旅程,都是从最初的相识,到旅程中的相熟,再到终点的分别。或许是这样的分分合合经历的多了,多多少少有了一点麻痹的感觉。而,行走川藏线似乎让我又找回了还未曾泯灭的感动。
就如在拉萨最后的告别晚宴中,有朋友说到,我们这都是一起经历过生死的团队。当然,说经历过生死难免有点夸大了,但是一路上我们跨天险,走天路,同行九天,无论是和人,还是与车,都结下了割舍不下的情谊。
或许有些人之间,九天的时间里连话都没有机会说过,但是一个眼神的递来,就能明白其中所包含的点滴关心与问候。我想,这是西藏的魅力,让原本浮躁、不屑一世的都市人,都回归到了最初的自己,都看到了最真实的自己。
感谢别克,感谢昂科威,感谢一路同行的你们!

那天,我们一起启程,从这里出发。

一路上,迎风前行。

这样曲曲折折的山路,已经数不清走了多少。


折多山,是此行过的第一个4千米以上的高山。

启程前,所有的数据清零。

站在折多山,可以眺望到远处山坡上的康定情歌几个大字。分别用中英藏文书写。

站在折多满山的经幡处,眺望一辆辆抵达的车辆。

此行留影不多,折多山算一张。

从这里开始,整篇图就全乱了,太多了,整理起来实在是有点儿乱,对不住大家了。

高城理塘。

半路上的遗迹

川藏线上的“英雄”们。


从波密通往墨脱,这是刚出波密县城,沿途的经幡,让人心情可以得以平复。

最后一天的圣城拉萨,也让我终于有机会走进了布宫。

怒江108拐,其中一拐。




9月的拉萨,格桑花还在摇曳。

9月的川藏线,油菜花才刚刚开放。


站在布宫,眺望药王山。

追赶

旅途中,短暂的惬意。

进入林芝,风景也跟着起了变化,走进了几天以来氧气最最丰富的地界。


古乡湖,秋意正起。


布宫上来参观的藏族阿嬷。

远处的那座小桥,是川藏线上最重要的一座桥,切断它,川藏线也就断了。

来布宫朝拜的藏族同胞。

对话

站在布宫,俯瞰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的圣城拉萨。



五彩的山峦。

奔流不息的雅鲁藏布江。


朝圣者,川藏线上最让人感动的人。

新都桥的民居,以及泛黄的青稞麦。

每次从拉萨飞回去,我都喜欢坐在窗户边。这样就可以看到各种高山直插云霄。

然乌湖,因为季节的缘故,水有点浑浊。然乌湖最美的季节应该是4、5月份。


川藏线上有很多这样的工地,很多垭口都在进行着隧道的施工,
等明年再来走川藏线或许就会安全很多,便捷的多。

川藏线的危险,无时无处不在,这就是危险的泥石流。

不知名的山峰,直插云霄。


老的通麦大桥和新的通麦大桥正在发生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对话。

在高尔寺山,遇到辞职骑行者。

通麦天险,危险伴随。

俯瞰金沙江。



远眺米堆冰川。





川藏线的危险,无时无处不在,这就是危险的泥石流。

不知名的山峰,直插云霄。


老的通麦大桥和新的通麦大桥正在发生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对话。

在高尔寺山,遇到辞职骑行者。

通麦天险,危险伴随。

俯瞰金沙江。



远眺米堆冰川。




这样的路,或许等明年你就不会再走了。


美丽的夕阳




米堆冰川,被国家地理评为最美的冰川。


驶入藏族村寨。

行走通麦天险,路遇背包徒步的勇者。

米堆冰川山脊。

这样的米堆冰川,也算是见识了真面目了吧。


通麦大桥今年年底或许就能通车了。



川藏线上遇到这样的拦路者,你也是没有办法。

这样的画面,是不是很瑞士。

鲁朗石锅,可以说是川藏线上最有名的美食,当然也是最贵的。

右下角的沙县小吃,无处不在。

米堆冰川下的米堆村,是一个宁静、美丽的小村庄。
是不是很windows?
再见,川藏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