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感动瞬间教育杂谈支教徐本禹支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 |
早在几天前,看到他博客里的一篇《卖了房子去支教》,就很想写这篇博文,可是懒得毛病又犯了,就一直拖着。其实,也在想,用一个恰当的标题,来定义这篇文章,可是最后了,还是用了一个“无题”。也许只有无题,才可以让很多东西无限的放大或缩小吧……
支教。一个不陌生的名词,一件不陌生的事情。05年的夏天,CC远赴贵州山区支教,在北京转车的时候,就住在了我这里。当我在北京站出站口看到他的时候,只能用惊讶形容当时的心情。偌大的登山包,塞得鼓鼓囊囊,记得手上还拎了好多书,真的好佩服他这样的行为。看到他这些的时候,我就在想,也只有他这样的身板才能背负的起这样的行囊吧……记得那天,我们聊了很多,聊支教,聊山区的那些孩子,聊那边的条件,当然还聊起了当时走在支教队伍前列的徐本禹。对于,这些甘愿放弃很多优厚条件,扎根在山区的人,我是深深佩服的。
记得自己在没有来北京之前,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念头。那个时候,应该是全国大学生支援大西北的时代,当时,电视里到处都是在播报这样的新闻,我心想,如果可以,我也希望能扎根在某一偏远地区,和那些纯朴的孩子们在一起。记得,当时还去专门去留意过相关信息,或许是信息不灵便,也或者是决心不够,最后都不了了之了。所以,在看到他这篇博文的时候,又勾起了我很多的回忆。
当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在想,好啊,支教,我陪你一起……其实有些东西,说说容易,做起来真的好难,蜗居在这个繁华大都市,我们有了太多太多的习惯……
习惯了衣着光鲜,川流在鳞次栉比的楼群之间;是否可以踩在泥泞的山路,摇摇晃晃的送学生回家;
习惯了正襟危坐,共筹在八珍玉食的美食之中;是否可以忍受着柴火的烟熏,吃着那仅有的粗粮;
习惯了打开电脑,徜徉在无边的网络世界,是否可以在那连手机信号都没有的山区,过着缺水少电的生活;
是啊,我们有太多太多的习惯,这些习惯,让我们对那些改变顿生一种敬畏……
其实,换一种思维来想,如今,又有太多的方便,也许我们无法真正的融入支教这支崇高的队伍,但是,我们可以支助一个孩子。对,支助一个孩子,我们俩个共同支助一个孩子,帮助他完成学业,好吧,就这么决定了,我知道,你一定会支持我的,对吧……嘿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