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小公倍数——尾巴重新接回的奥秘

(2014-04-22 10:13:28)
标签:

教育

最小公倍数——尾巴重新接回的奥秘

   龚佳丽

一、            游戏导入

1.    第一次猜想、验证

出示正六边形与正四边形的动物图片:

这是两个边数不同的正多边形,上面还有图案。谁来拼一拼?是什么?原来是知可爱的小猴子。接下来,咱们就用这两张图片玩游戏。

1.猜想

转动尾巴所在的正方形图片,猜一猜,按照一个方向转动几次,尾巴和身体重新接回?

2.验证

到底转动几次尾巴重新接回?怎样才能知道?咱们来动手转一转!

2.    第二次猜想,验证

这个游戏好玩吗?想不想再玩一次?

出示正八边形与正五边形的动物图片:

1.猜想:这回,转动几次尾巴图片,尾巴和身体又能重新接回?

2.验证:多媒体课件动态转动,学生齐数。

这个游戏叫做尾巴重新接回。(板书课题:尾巴重新接回)

二、            探究规律

1.    动手操作

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玩一玩这个游戏?

出示两组图片:正五边形和正四边形,正八边形和正四边形。

1.小组合作

先猜,再转,再将数据填入表格中,由小组长组织操作。

2)汇报交流

2.探究规律

尾巴重新接回的奥秘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尾巴转动的次数和什么有关?又有怎样的关系?小组里说一说,并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1)    小组讨论

(2)    汇报交流。

得出:尾巴重新接回的转动次数和两个多边形的边数又关,是它们边数公共的倍数。

3.揭示概念

公倍数:像这样同时是两个数共同的倍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最小公倍数:在两个数的公倍数中,最小的那个数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4.体验方法

原来尾巴重新接回的奥秘就是找到这两个图案边数的公倍数!

出示正八边形和正六边形:现在你能快速找到他们尾巴第一次重新接回转动次数吗?能把找到24的过程写下来吗?动手写一写。

1.学生独立思考

2.个别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

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公倍数的方法有很多。你觉得哪种方法又快又好,就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三、            练习提高

69的最小公倍数、公倍数

四、            全课小结

小结:今天,通过游戏认识了两个新的概念。你对它们了解了多少?

课后思考:为什么尾巴重新接回的次数就是两个图形边数的公倍数?

听课评析(作者:魏燕)

有效体验     让数学课堂彰显生动活泼的数学味

   近日,聆听了龚佳丽老师执教的《最小公倍数》一课,感触颇多。本课在师生同玩“尾巴重新接回”游戏与探索奥秘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经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概念的产生过程,在积累有效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学生于无形之中理解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龚老师给这一数学概念教学赋予了生动活泼的新意。突出亮点如下:

一、从概念的本质出发设计教学

教学中通过“尾巴重新接回”的基本活动经验的建立,让学生初步感知公倍数概念;通过观察数据,分析数据,发现奥秘,让学生形成概念;通过正反举例,辨析特征等环节让学生建构并内化公倍数概念。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公倍数”这个概念的本质特征。

二、注重让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

   美国休斯顿一家儿童博物馆有一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亮点之一是由“双基”变成“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学会思考和创新,满足可持续民展需要。本课中,龚老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数次猜想、验证并让学生亲历猜想、验证、记录相关数据的过程,这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获得基本活动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基础上,学生进而观察数据,分析数据,发现奥秘,水到渠成地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概念,即“尾巴重新接回”奥秘就是要找到两种图形边数的公倍数,首次接回就是要找到两种图形边数的最小公倍数。在这个积累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学生数学思维的张力也得以彰显。

三、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协调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本课就通过对两种边数不同图形的猜、转、拼、摆、接的活动,在活动中记录分析,使枯燥抽象的“公倍数”概念直观化,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