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裕玲/文
一个阴雨的周五,决定去看场电影。地方和时间都是待定状态,因为不想被固定的计划羁绊并造成紧张感,于是让从心里发出让时间和事件来决定这场电影的来临的命令。
最近,本地频频上演的片子是好莱坞大片,小李子主演的熊片,还有得奖女主角主演的《房间》,以及那部惊世骇俗的《丹麦女孩》都是热门上映之片。我以为我会在合适的时间及地方遇上上面的其中一部。结果,来了这部日本的《姐妹们》,毫无准备的家庭伦理片。说起日本电影,进影院看过的最著名的日本电影
是《追捕》与《人证》。多年之后,按照河东河西的说法,命轮又风水轮转般地把日本电影推送到眼前。个人直感颇有喜剧性。
这是一部纯粹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格调平谈,速度平缓,性格平和,但平平之中却深藏悬念,冲突,变异与未知。通过瑞典语版看到的日本电影,就很难把人名与地名很好地准确记忆下来,于是就把姐妹们按照排行来细细讲述一番。大姐绫濑遥饰,二姐长泽雅美饰,三姐夏帆饰,小妹广濑铃饰。
最先让你意想不到的是,一双女人的脚丫子进入大屏布的视线。顺着这脚再把目光转到小腿乃至整个身体,原来是要把观众带进导演是枝裕和要讲的故事的情节中,而且给你留下悬念的遐想余地。
http://s7/mw690/001nX0iSgy6ZSOTRgLs46&690
清晨,这个被男友搂在怀里熟睡的女人,接到一个电话。男友的叮咛也难得搭理,心不在焉地唠叨几句房租的事儿然后起身速穿衣而离身而去。修长而飘逸的背影,一直是引导观众视线的美曼目标。她要去哪里?
她把我们引入到绿丛郁郁的一栋木式旧宅跟前,轻轻地开门而入。里面大姐二姐正忙着午餐,三人同聚。原来,和他们已经十五年未见面的父亲去世了。一场葬礼正等着姐妹仨,关键,她们还谈论到一个未曾谋面的同父异母的小妹。重要的线索在于,父亲抛弃了这个家庭而和另外一个女人同居,而现在的后母却也不是这个小妹的亲生母亲。听着她们的交谈,总觉得有点乱糟糟的扑簌迷离。三姐妹决定了去参加葬礼!
在火车站迎接她们的是未曾谋面的穿校服的短发小妹。这时的风景美跟着姐妹们的足迹开始展开,深山,森林,大海,还有成片的住宅,那种静与美,已经超出了你对日本的印象认知。平常看到的画面通常是大都市里矮房小路,而这一路的景色,竟然和欧洲的某些偏僻小镇特别相像。有一些恍惚感与重叠感。我后来仔细又想了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一个印象?有几个相似之处是重要元素。首先,是一种远离尘世与嘈杂的安静由自然界的一花一木传递而来,第二,高度发达的文明生活使人们的心态沉静在一个平和与满足状态;第三,年岁留下的痕迹有某种相似性,上百年的老屋述说的故事更多的是时光沉淀的心音。在以上的种种元素的包围中,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日本现代化进程的成果。西人对之认同的程度也越大。电影完后,有观众情不自禁地表达对电影所传递地柔美的赞赏与称羡。
再回到故事情节里,这个自卑安静的小妹亲自接到了姐姐们并以自己的成熟举止赢得了姐姐们的怜爱。洞察力强的做医护工作的大姐,一眼就看出了是小妹一直照顾久病的父亲而非装腔作势假意悲伤的后母。于是,在离开之际,姐姐们诚意邀请小妹随她们一起在老宅生活,她们愿意照顾小妹。小妹勇敢地接受了诚邀。
后来,围绕这四姐妹的日常生活,电影像一位忠诚的摄影师,娓娓道来每个人的情恨爱愁,淡淡悠悠,余音袅绕,像品茶那样汲一口歇一歇,素心缓慢地漫走。这让人联想起了李安的电影像是在熬中药,而是枝裕和确是在演绎茶道。
大姐拒绝了同事的爱情盛邀,回绝了去美国生活的机会,留下来照顾临终病人;二姐和有债务的男朋友断了往来,但仍然对生活充满了热忱与向往,男人与酒是她的最爱;三姐开朗活泼,热衷尝试新鲜事物,愿与男朋友一起去从事钓鱼探险生活;最后剩下的小妹,对足球有情独钟。
这里不得不着重提一下,导演是枝裕和把小妹塑造成了一位踢足球的美女足球队员。她的精湛球球艺很快在新学校里得到了赞誉。从多年前的排球女将小鹿纯子,到这部电影里的编外插曲足球女将可以想象,日本女性在从事体育运动中所创造的奇迹,也在潜移默化地被植入在影视作品里面,被作为日本强盛的象征。同时,也看到了这位导演的独具匠心的流露出对日本女性的尊重及珍爱,同时也显现出日本社会层面的某种社会开放性。一个踢足球的女孩子意味着独立顽强勇敢,而这种品质恰恰是几位大姐们格外怜爱这位小妹的原因。
接之而来的就是樱花象征。樱花布满了街道两旁。小妹在男同学的单车载拖下,两人徜徉在樱花遮盖好的长廊下一路奔驰而下。镜头特写投放在小妹干净美丽的脸颊上,久久不退。同时,对赏樱的意向也延伸到一位男性对其欣赏患癌病即将离去的女友的眷恋。赏樱什么时候都不迟,要懂得欣赏。赏美何时都不迟,但你必须要懂得美。
除此以外,还有一段段不对出现的对自酿梅酒的重视与珍视的镜头,这不仅是对自然生活的崇尚,也更是对传统与爱的最自然的流露。自家院子里种的梅子,每年都要被摘下并用来酿制成梅酒,更有外婆自酿的酒还被保留着。同时,对外婆的祭奠,在敲木鱼的击响声中,由晚辈对长辈的祭奠之心与祭奠之礼,又浓重地折射出日本的儒仪及佛礼的尊崇。那种息息相承,对传统传承的涓涓细流之美感,在木鱼声的敲击声中,越穿越远。
最后,不得不提到这部影片对日本饮食文化的传播,无时不在影片的家餐中,在小食店的外卖中,在筷子与木碗与木盒的碰撞中让我们看到日本美食的简健之便。或许是赞助商投了资,导演必须要用心反馈方能使各方满意的缘故吧。
这部架构并无离奇之处的电影,借由大美女们的完美演出,使电影本身的观赏价值提升了许多。她们身材苗条,举止或温柔或端庄或妩媚,那永远温馨的东方微笑,在困境与悲痛面前,竟然有了解痛之灵。每个女性的纯洁微笑如天使一般令人流连忘返。面对一笑,相视一笑,谦虚一笑,所有的面对都有礼仪的微笑。笑对一切,笑对人生,笑对人们不能解决的一切难题,笑可以面对世界。
这本影片无责不扣地通过女性的坚韧力量在传递日本的文化元素,但同时也显露出男性角色的不丰满与缺失感。片中的男性礼貌而没有承担之力,不忠贞,举债,总是靠女人的支持,靠情感与金钱的支持才能化解生活之难。去世的父亲角色也是一个隐形象征,他弃家而去,留给家人的伤痛要靠各自去化解承担,恰恰反衬出家庭人员情感之间的疏离感与陌生感以及男性所不能承担责任的脆弱性。同时,导演流露出了一丝对夹杂在责任与个人自由之间的无法选择的无奈之意,并只能以责任与美德为首选的必须性为前提。在各种家庭关系所造成的种种冲突,不快,以至于痛苦中,导演直接安排了滴水穿石的柔水之性,用接受,包容接纳与爱,去化解消除过去遗留的种种怨恨,施展了水柔之美!姐妹们的相互欣赏,接受,支持与爱把生活的这艘船愉悦地继续撑了下去!也罢,我也就借这部电影为三八妇女节献上一份厚礼吧!
姐妹们,三八节快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