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老师教案:诗歌情景之间的关系梳理

(2014-07-04 11:07:15)
标签:

语文高考

情景交融

移情入景

胡应麟《诗薮》

王国维《人间词话》

分类: 马翼锋的教学研究

诗歌情景之间的关系梳理

 

语文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题里,情景关系可以说是一个高频考点,近年考题多有涉及。但在知识传授上,这个知识点又是不折不扣的一团乱麻。笔者鄙陋,未曾见任何一本复习资料把这个问题讲清楚。现在笔者就不揣冒昧,把这团乱麻梳理一下,力图有个基本头绪。有疏漏错误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梳理这个关系,需要弄清楚一下几个问题:

一、这个知识点在语文知识系统中处于什么位置?

这个知识点在语文知识系统中属于表达技巧中抒情技巧的间接抒情部分,可以表述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即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段,达到寓情于景的状态,收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就是借助景物描写把情感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情感要包含在景物描写之中,情和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

二、情景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也就是情与景是怎么交融的)?

光说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还不足以表达清楚情景之间的关系,还必须从一下几个方面认识一下:

1、“情”“景”谁先有的这一点来说,如果人物一开始心情相对平静,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可以称为“触景生情”;人怀着某种感情已经在先,在其笔下的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色彩。可以称为“移情入景”, 又叫缘情写景,景随情移。

“移情入景”有时写景带有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即把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情绪与景物自然贴切地结合在一起,使景物表述形成有鲜明的情感特征的意象,甚至用“残”“空”“愁”等词汇来修饰形容景物,有时直接赋予景物以人的情感,表现为修辞里的“拟人”。

当然,大部分时候分不清究竟“情”“景”谁在先,也不必强分辨,情和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夫之《姜斋诗话》),那么情景之间便是“情景相生”。

2、从结构上说,如果写景句子在结尾,又叫“以景结情”。相比而言,“触景生情”的写景句子多在开头。

3、从写景对抒情的作用来说,主要是衬托(正衬、反衬)、烘托、渲染、寄托等。

正衬: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阔大的意境反衬人物渺小,突出孤独凄苦。

烘托中的景物描写属于侧面描写,即通过写与情感相关的景物,使情感得到强调。即《艺概》中所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用烘托手法,有意来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魅力。

渲染,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铺叙,追求笔墨酣畅,痛快淋漓。目的在于营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以突出情感。

寄托,则是在景物描写中寄予思想感情。多见托物言志性的作品,所托之物为景物。抒情作品偶有运用。

三、一些混乱的说法该怎么归纳?

关于这个知识点,有一些说法相当混乱,搞得学生分辨不清。例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于景、化情入景、触景生情、以景显情、以景衬情、缘情设景、因情设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等,哪一点是从什么角度说的,泛泛而谈就会云里雾里,急需老师给弄清楚。有些重复的类似的所谓“术语”,也应归纳一下,让学生保持一个清醒的思维。

笔者就尝试做一下归纳:凡是涉及了情景关系的作品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以达到寓情于景的状态去收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融情于景、化情入景、因情设景、缘情设景其实就是移情入景,触景生情不解释了,以景显情、以景衬情都从写景对抒情的作用角度说的,景中含情也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四、具体答题时该怎么分析?

    作为高频考点,考得必然会细,所以要仔细审题,怎么问怎么答,从哪个角度问就从哪个角度答。

    五、附一点资料:

1、古人论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作诗不过情、 景二端。”——明代胡应麟《诗薮》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化景物为情思。”——宋代范希文《对床夜话》

“不能入景语,又何能情语耶?”“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

2、近两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鉴赏试题出现的情景关系题:

2007年上海卷第16题“就作品中的画线句, 联系上下片内容,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 写一段鉴赏文字。”

2008年天津卷第16题考查王维的《山居即事》的后两句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2008年山东卷第14题第一问“上阙的景物描写是 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2009年江西卷第14题第二问:前人认为司空曙 《喜外弟卢纶见宿》的颔联“雨中黄叶树,灯下 白头人”两句为全诗动人处,请从情景关系的角 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第9题考查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设题为:“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第8题考查晏几道的《思远人》设题为:“‘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第8题考查无名氏的《阮 郎归》设题为:“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

3、附几个例题吧:

1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这首词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来抒发作者 对江南的追忆?

 ①这首词运用借景抒情来抒发作者对江 南的追忆。②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③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 久久不忘。

 

2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分析诗中一二两句。

①诗中一二两句使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②借“朝雨” 杨柳”之景③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环境的凄

 

3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 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 水。

(1)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4分)

【答案】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 不由一惊,这前后感情的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 情。

 

4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①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最后一句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寄寓了更加浓厚的思乡深情。②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5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6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       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答: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7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本诗的后四句融情于景,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8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9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解析】第一问:思想主旨,简单明了第二问:情与景的关系:烘托渲染、起兴、借景抒情。

【答案】(1)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2)首句起兴,烘托、渲染,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10

 郎归    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作者一作秦观。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劫:围棋术语。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

【解析】“春风”二句起调低沉,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的情绪;“小池”二句写雨霁天晴,情绪本应转为欢快,可是不然,凄凉的氛围并未解除,词的感情旋律仍然脱离不了低沉。所以词的上阕写景,奠定了全词低沉的情感基调。(答出作用2分,结合内容分析3分)

【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大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