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文主义地理学》阅读笔记二则

(2021-03-28 08:33:45)
标签:

段义孚

人文主义

民俗

意义

分类: 读书笔记
                           《人文主义地理学》阅读笔记二则

                                                           

   1

   “若不得不强硬地保存文化,那它很难有活力,在此文化中的人也相当惨遭禁锢。”“文化不是一些保守者中眼中脆弱的花朵,相反它有很深的根基…在世界舞台上取得的成功给予了这些科学家极大的自信,这使得他们对养育自己的文章根基更加自豪。

    两段话都有道理。但如何衡量哪种文化是该保留的,哪种是不该强留的这可并不是容易的事。尤其是第一种他没有举倒子。

    什么是死文化?违背人性,违背文明进步的肯定是。裹小脚,寡妇不能改嫁,这都是糟粕,死文化;己经失去了实际功能,但一定文化意义的,要适当保留:天坛祭天、鼓楼击鼓,只在春节、元旦保留,起到对文化传统的纪念;

    那么,既失去了实际功能,也失去了文化意义的,似乎也是死文化和濒死文化。满语,某些方言…但是,如果这个濒死的文化能恢复,它就是有意义的,因为无论语言还是工艺,只要有足够多人愿意学和恢复,就是有足够多的人对它有足够的情感,这就是意义。

    一种文化,不违背文明进步,能激发、凝聚人的美好的情感、能唤起对传统的怀念的,就是要保留要珍惜的。

                                  

     2

   “在任何充满活力的社会风俗中,很可能存在特定的有助于人的(不同于某一特殊共同体)自我感知的信仰、行为、艺术作品、道德标准,它们理所当然属于世界文化。为什么不能将更多注意力放到它身上,而是充斥更多旅游景区和民族文化节日的奇异与低俗之物之上呢?”


    言之有理,但说来话长。“民族文化节日的奇异与低俗”,没错,是个普遍的现象,全社会都没思想,对主体民族都如此,何况对边地少数民族呢?作者的这段话,应该是说从更深的文化的角度看待民俗中有积极意义的东西,而不应津津乐道表面文章。

   去大理喜洲时,了解到白族民国时的喜洲富商没有暴发户出身,几乎都是家学深厚的大户人家出身。因为白族重视科举,但对科举考不中的人也不轻视,而是鼓励他们经商(和他们守着茶马古道有关),这些富商发迹后对家乡做了很多投资,尤为重视文化。这不比“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中原汉族文化好得多吗?

   一些回族作家在写回族时,有点爱用几个概念,“举意”“口唤”,形式而神不似。《穆斯林的葬礼》更是,形式上做足了文章,却没有得到牛街回族的太多认可,我也认为,它缺少对回族大众积极精神的捕捉。这个积极的精神是什么?我以为,(东部地区)就是一种在市井荣枯中不贪不妒、不盗不娼的安分克己,在艰难的世事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坚韧不拨。这精神不仅是对回族自己有益,也有益于其它民族。它是“核”、是“题眼”。对这些东西的真正捕捉,要比对“民俗”的捕捉更深刻。

    作者的这个观点很给人启发。启发我们要学会深度思考,学会从其他民族的民俗中捕捉对我们所有人有益的“积极精神”。

    “为何我的眼中含满泪水,只因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就是说,最好得知道你爱的是啥,是不是对别人也有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