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老炮儿》随感
(2015-12-30 13:07:47)
标签:
老炮儿
廉颇老矣
局气
仗义
贵族
|
分类:
文艺评论
|
忍不住好奇,去看了老炮儿,感到很好,是部很好的电影,情节紧凑,人物表演自然,生动,不装,不肉麻,文化背景能唤起北京人及很多当代人的共鸣——一种巨大的文化的失落,用一种总结中心思想的语言说:立意深远,寓意深刻,引人深思。结尾优美给人希望。一部电影拍成这样已经很好了,我也纳闷总能挑出毛病的人,哪来那么多废话呢?至于小波儿怎么和权贵子女接触的,冯小刚是大院子女不是胡同子女,这些纠起来都没有用。就是说事儿,就电影说电影就行了,新仇旧恨先别提,看大局。
生动。胡同里多了好多外地人后的生活,如今的后海的胡同,可不那样吗?有老北京人,也有好多外地人,拉黄包车的,卖煎饼的,地铁通道里的人山人海……混乱的,混杂的,六哥那种不贪大钱求自在的豪爽,义气,讲理的北京味儿,话匣子还有着虎妞身上那种泼辣,善良,义气,都表现得非常生动,亲切。
戏剧性地将北京文化,外地文化,老一代,新生代,权贵,平民,各种冲突放到了一起,浓缩了如今现实存在的这种巨大的冲突。电影院里笑了几次:一次是六哥给法拉利车主赔偿两千元钱,一次是好心的三儿给那辆法拉利车给补漆其实是帮了倒忙……一次是老六和三儿坐在夕阳里的冰场旁边,数着能和他们一起打架的那些老哥们的名字……我也笑了,可心是酸的,一个时代过去了,一代人已经老了……“廉颇老矣”,“可怜白发生”。
北京人的失落就不用说了,知道过老北京的那种优雅亲切的味道的外地人也能懂得,从来也没有来过北京的人也会懂得,那种工业革命的过程当中,在城市化进程当中,在经济的大潮里失掉的那些悠远,质朴,珍贵的情怀……人在岁月的流转中失去的青春,友情,淳朴这些珍贵的情怀……还有,在金钱和权贵的骄横面前,秀才遇见兵的无奈和凄凉……当年的顽主老六在筹集十万块钱的过程令人心酸,奔波一天只借到了两万多……这话题其实可开放的得太长了,老六好歹还在二环里,它还没没写到那些搬到五环外的老街坊呢……

最后的冰上的独角戏,其实是《老人与海》,一种打不倒的硬汉精神,只不过,以悲剧性告终,那场戏拍得挺美,晴朗,背景里好像有西山的天际线,这儿拍得真好,西山的天际线是老北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梁思成当年说过,要保持西山的轮廓线。他一个人从容走向那些拿着武器的大队人马,最好他倒下了,一个人倒在了冰上。冰上的戏与前什刹海溜冰场上的戏也是呼应的,什刹海冰场上的身姿,也是六哥一代人青春的记忆。
电影最好的打出的片名《老炮儿》,灯亮了,很多人离席了,可是,这时候,结尾,在灯光下看起来有点发虚,但还是有特别的妙处:当天去支援六哥上阵的老混混们,走出了看守所,老的老,穷的穷,形象还算体面的洋火儿的胳膊还打着石膏,既窝囊又骄傲的走出来时,我也想笑,但是,心里是酸的,但还是和现场的观众一起笑了:是有点有点窝囊,可这仗打得值!这彩挂得值!这局子所蹲的值!老是老了,世道变是变了,可是,咱北京爷们为朋友两肋插刀,懂规矩,讲道义的那种仗义,那种风骨,那种局气,不会倒。
开着花儿(看不清是不是玉兰)的胡同里,六哥的儿子小波儿已经开上了酒吧,又一个不懂礼貌的外地人走过来问路,他轻轻地斥责了像他爸爸老六一样,喜欢挖苦几句外地人的小男孩,没有揶揄,认真地告诉了这个人路。这也是一种希望和象征吧,新一代的北京人,老六的儿子,继承了老北京的优雅,善良,包容,也改变了原来的尖刻和诙谐,他用他的方式展示着对已经既成事实的新北京的一种包容和接纳,与原来的老北京相比,有点变味儿,但是,最基本的北京的风骨也基本还在。这是个美好的给人希望的结尾,不算大团圆,也不算锦上添花。春天的胡同里,花着粉白色的花朵,温暖又美好,生活也是这样吧,秋去春来,新一代已经成人,还在这老北京的地界里,开始着他们新的生活。
老六身上的北京味儿:仗义,懂规矩,有里有面,其实质是一种贵族气质,别管这样的北京人是不是生活在胡同里,是不是小老百姓,但是,北京这样一个古都千百年来就形成了这样的市民气质。张宏杰写的《中国国民性历程》里提到过很多次这种贵族气——“优雅,超越,肯担当”,元以后流氓精神当道——不懂规则,没有底线,欺软怕硬,不择手段。这种贵族气最大的敌人就是:朱元璋,李自成的那种农民起义军——没文化,有权力,还有和一些财大气粗的暴发户。北京如今的敌人也主要是这两种。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