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牛街礼拜寺——亲侄儿北京七日游之六

(2014-03-02 19:06:48)
标签:

侄子

牛街礼拜寺

大殿

融合

礼拜

分类: 随笔

             牛街礼拜寺——亲侄儿北京七日游之六


   今天的计划是去牛街礼拜寺。这是几天来我收获最大的一天,因为其他的地方我都熟视无睹,唯有这里,来得很少,也不熟悉。

 

     进了古寺,看到那些带着礼拜帽的同胞,感受到那种庄严静谧的气氛,鼻子就发酸,心里充满了复杂激动的感情。最为让我震撼的是大殿。大殿在外观上看和一些古代建筑没有什么区别,也不高大。但是,一旦置身其间,那种华丽,神圣,精美,极为令人震撼。侄子日记中写到我的反应:“二姑赞不绝口。”我反复抒发着我的惊喜和钦佩,不仅仅是我对母族的感情,还因为它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凝聚,伊斯兰文明和华夏文明融合得极为和谐的一件唯美的精品。由于它禁止非穆斯林的进入,千百年里低调和不张扬,使它得以偏安于宣南,在古都的怀抱里安然地度过了千年的岁月,为穆斯林同胞保护了一颗珍贵的明珠。在我看来,它内部的精美华丽远远超过了故宫太和殿,天坛祈年殿。我毫不夸张地说,在今天的北京的古建筑中,牛街礼拜寺的大殿最美。

 

    大殿明柱的红色比太和殿,祈年殿的那种朱红都要明艳,但艳而不俗;经字的金色,地毯的绿色都使这座大殿增添了暖意;层层递进的拱门增加了殿堂的神圣,却没有让人望而生畏之感,反而减少了空旷,门上的发券也增添了优美和妩媚的气氛。而太和殿,祈年殿的柱子及地面,一些设施都因为标榜威严的原因,显得阴森和晦暗。还有一点,我认为不可忽略的是,这座大殿里,一千多年来,每一天,估计除了文革当中,一直有我们的同胞来礼拜,它充满了人的气息,人的恭敬和善意,所以,它是温暖和有人气的,与之相比,那些已经荒废的,仅供游人参观的帝王的大殿就不免显得呆板和阴郁。

 

      拱形门,发券都是伊斯兰的风格,但是,那种红色,是明快喜庆的中国红,周围的牡丹缠蔓花卉,都是典型的中华文化;旋子彩绘里一般以蓝绿两色为主,又和伊斯兰教常用的颜色非常吻合;两种文化相融,是如此相得益彰。

 

           牛街礼拜寺——亲侄儿北京七日游之六

 

     窑殿的窗户是经字风格的窗棂。中国的木雕,阿拉伯文的字母,书法的灵动。再没有见过这么美的融合,在对中国文化欣赏认同的同时,时时保留着对自己母族文化的热切怀想。

 

            牛街礼拜寺——亲侄儿北京七日游之六

  
  这不也是回族命运的写照吗?民族与民族的交融,文明与文明的汇合,相互的和解,吸收,尊重,包容,又有创造和升华,是多么美好的事。

 

    窑殿是不允许随意进入的。但我在陈列室中看到了窑殿顶端的宋代藻井,彩绘。这还是当年梁思成发现,认定的。回回先辈后来为保护这些彩绘,嘱咐后世子孙维护古寺时,不要毁坏。窑殿的全部建筑几乎都是宋代风格,对北京来说,宋代已是极为珍贵的前朝了,辽代的天宁寺塔是北京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可在我们的牛街礼拜寺里,仍能找到宋代文化的遗存,只能感慨,古寺保存的完好。我们的族人出于对宗教的虔诚,为中华民族保留下了这个文明融合的遗产。如果文革中这座古寺不幸毁掉,那真是我们民族的没顶之灾。

 

            牛街礼拜寺——亲侄儿北京七日游之六
    

     侄子在我的启发下,投了他平生第一次乜贴。

 

     吃完午饭,准备在大殿外观看下午一点半的礼拜。那天是主麻日,礼拜的人应该很多,我不想和侄子失去这次机会。人渐渐上来了,有老人,也有很多年轻人,有北京人,也有外地人。这里面,我也看到了一些有特色的情景:一个男子,面孔白皙,衣着整洁,看起来像北京人。即使他不是北京人,他也应该有一定文化程度,不是小商小贩。他还带来了三个穿运动服的孩子,这三个孩子乖乖地和这个男人脱鞋,进了大殿。这是很感人的现象,礼拜的,不再局限于老人,新一代有文化的年轻人,也都在积极礼拜,还有孩子,尽管现在有些地方规定不允许孩子礼拜,但是,我认为,别的事情不听话,这件事情咋那么听话呢?没听说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吗?

 

              牛街礼拜寺——亲侄儿北京七日游之六

     

     这个父亲带了两个孩子来礼拜,抱着孩子给他脱鞋,估计是没有人看孩子。看我留意地看,他还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其实对他充满了欣赏和尊敬。

 

            牛街礼拜寺——亲侄儿北京七日游之六

     礼拜开始了,听得不是很清,但是,能感到那种庄严和肃穆。站在礼拜人群的后边,我想了很多。想起了作家王蒙的一句话:“原谅那些不知道美的可怜虫吧!”我也想说,原谅那些没有礼拜过的回民吧,当然包括我自己。礼拜的仪式,古兰经的诵读,对人的身心都是一次陶冶,洗礼。我还想对这些礼拜的人群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回回的命运和前途其实就掌握在你们的手里。只顾自己礼拜,不教化子孙,回族会断送在你们手里;这样的世道,你们仍能来礼拜,回回的前途还有希望。

 

       牛街礼拜寺——亲侄儿北京七日游之六

      

   通过这次旁观礼拜,我有了新的感悟:回民实在应该更多地参与礼拜,改变只有老人才来礼拜的风气。五次做不到,一周一次,一个月一次,还是可以做到的,而从现在的形势来看,大家做得都还是太不够了。

 

     这样的原因我认为有如下几条:

 

     一,五八年宗教改革的破坏,我们的父母一代受其影响,没有给予子女良好的宗教教育;

 

     二,更早的一代老人,从小生活在回民社区之中的人,过度依赖阿訇,清真寺对子女的传教,而忽略了自身对子女的传教;这种恶果在回民聚居的社区并不明显,但一旦家庭搬至社区之外,传教一项就会出现空白;

 

     三,回民由于文化素质的普遍低下,不能够对子女表达清楚他想传达的教义及其回族伦理;

 

      四,由于一些回族同胞文化素质低下,生活贫困,没有自己的独立思维,最近看张宏杰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朱元璋》中,提到贫困对人的影响,其中有些话我颇有共鸣。“贫困从来不是好事。贫穷遮蔽了人的眼睛,让他看不到食物以外的东西;……他们目光短浅,不能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认识他们的困难……财富让人有了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关心自己的内心,关心视野以外的大千世界,思索那些与胃无关的奢侈话题。……”对于一些世代为生活挣扎的回族同胞,他已经丧失了独立思维,社区里人都去礼拜,他就去礼拜,别人不再去,他也不再去;孩子们找了汉族对象,他管不了,也不想管;别人发几句现在的形式怎么怎么样的牢骚,他也随着发。他是麻木不仁,随波逐流型。他缺乏对事物的分析,辨析,展望,估测的各种能力。面对新形式出现的各种问题,该怎样换一种方式思想去对待,他全然稀里糊涂。

 

     五,中国几千年强权专制,对大众进行思想统治,使得很多人丧失独立思维的能力,回族同胞也毫不例外地包含在这些大众之中;

 

     各地清真寺还在,宗教生活基本正常,尽管式微,但是,远离它,疏远它,都不是理由。回族同胞自己的不作为,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自尊,自信,是整个问题的关键,实质。其他的,都不是理由。汉族从来不是洪水猛兽。真正的洪水猛兽是回族自身民族意识的薄弱,对教门的疏远,对子女民族属性的不闻不问。就此打住,略去一万字。

 

     在院子里看到的一个小穆斯林。

 

           牛街礼拜寺——亲侄儿北京七日游之六

   在吃完午饭往牛街礼拜寺的路上,能看到很多拎着洗漱用具的回族老人,他们都是赶一点半礼拜的老人。


             牛街礼拜寺——亲侄儿北京七日游之六

       这一老一小,浓缩了我们的人生历程。“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永恒的,是对母族文化的热爱与眷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