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的命运

(2007-09-23 20:31:42)
标签:

旧书

人事档案

下放

回乡

不详

分类: 散文
      人的命运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一次去妹妹家,她正在收拾旧书。她那时住的是她婆婆家的老房子,有很多新闻写作方面的旧书。我对书,历来是珍惜的,就带回家了一些。但是,那些书实在太老了,没过多久,我也觉得毫无用处,就开始往废品里打。
 
    有一本在最后扔进废品的时候引起了我的注意。《沧州日报三十年史稿》(1956——1986),沧州,我从来没有去过,只知道林冲曾发配到那里,陆游写过“人在天山,心老沧州”,那一定是个苍凉的,与繁华无缘的地方。书的装桢也很简单,很不起眼。
 
    是随手翻到的最后几页触动了我的心。那是报社从建社起的人事档案。题目“报人录”。记载了报社有史以来的职工的出生日期,工作简历,入社的时间,离开报社的时间,去向,目前的工作单位和职务。
 
    最初的时候,报人的学历都很低,高小,初师,还有的人“私塾六年”,大多来自周边农村,县城,大多是走进了队伍的农家子弟,最后,大多进了政府机关,宣传单位。一些女子,学历也是很低,来自河间,无棣,孟村,后来,也做了编辑和记者。也许她们无法和后来的大学生记者相比,可是,对于她们,这也是艰难的蜕变和成长。
   
    大多数人都是上升状态的。有一个校对员出身的人,后来成为了广播局的局长;大多数的记者离开新闻前线后,到了一些新闻单位作领导;也有的人,再没有从事新闻工作,而是去做了枯燥的行政工作。有一个1943年出生的女同志,大学本科毕业,在同龄人中,她的学历应该是很高的,但是,从1972年进入报社后,一直是一名资料员,直到“现在”,而与她同样年龄和文化程度的一个女同志,已经去了省电视台,为什么她一直呈现静止的状态?她的生活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份档案是很齐备的,从领导到记者,从会计到出纳,甚至印刷厂的工人,都记录在案。可是,还有些人的现状或离开报社后的一栏,写着“不详”。茫茫人海,即使在那个讲究档案,追究出身的年代,还是有些人,不知所终,让人心生怅惘。
 
    一个1935年出生的人,曾在报社的印刷厂任管理员,1962年下放回乡,已病故。当时是1986年,算起来,他才不到50岁。1962年,为解决当时的经济困难,国家制定了下放回乡的政策。当时的城乡差别很大,回乡不能说是一件愉快的事。可是,在大时代的浪潮里,没有人去体会一个小人物的心情,没有人能去体会他和家人的烦恼。是乡间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的健康吗?还是突发的事故?另一个62年下放回乡的行政干部,如今的情况是“不详”。他迁往了外地?和儿女进了城?还是调查的人员觉得他是报社一个曾经的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遇到一点困难后就不愿深入下去了?愿他平安幸福。
  
    一些人故于文革。年龄最大的是一位1904年出生的老同志,1965年就离休了。如今,又是20年,他可否还在人世?
 
     哪一个单位没有这样一份档案呢。当年的同事,也许友好,也许漠然,也许有过许多恩怨,可无一例外地,上了岁月这艘大船,再也没有开回来过。“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我在心里叹了口气。合上了这本书,把它放回了书架。其实,对于我,它没有别的价值,不舍得扔掉它,只是因为,它里面,有人的命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