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中几个问题的反思
(2023-03-20 15:44:02)
教研中几个问题的反思
张基广
众所周知,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但校本教研中大家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却值得我们反思:
问题之一:没有学生在场的评课
一般的课例研究,下课铃响后,学生就被带离教研的现场,然后指导专家、教研负责人、上课教师、听课教师就会关上门开展评课研究。这种“关门研究”虽然不是闭门造车,但没有学生的在场,让教与学中最重要的人缺席,不听学生的真实声音,难免落于虚空。所以,我只要参加课例研究,总会在上完课后,请孩子们留下来再坐几分钟,问一问孩子们学这堂课的真实感受,这堂课有哪些实实在在的收获,还有什么没有学透的问题,对这堂课还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学生们往往会给后续的评课研课提供很有意义和价值的信息,让评课研课更有针对性和生命力。
问题之二:换班上课的表演
很多时候,教师上公开课、研究课并不是用本班的学生,而是换班上课,一些优质课比赛更是如此。我们经常说,老师备课要做到“三备”:备学情、备课标、备教材,其中备学情最为重要,“因学而教,顺学而导”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而换班上课对基本的学情都不了解,这样的课既无法做到“学生中心,以学为主”,充其量就是一个教学设计的展示和教师的课堂表演,就是“做课”和“演课”。而新课标背景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主题式学习、大单元教学、项目化学习等,更需要对本班学生进行长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学习策略的习得,换班上课这些何以实现?
问题之三:研课不研学科的局限
不少学校的校本教研往往以课例研究为主,以听评课为主要教研形式,停留在碎片化研究的层面。课例研究固然是一种有效的教研形式,但如果局限于这种形式,则会致使老师的研究视野逼仄,研究形式单一,研究思维僵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校本教研的内容和形式应该丰富多样:既有课例研究,更有主题研究、专题研究;既研究课例,更研究学科;既见树木,更见森林。如语文学科,就应该有学段教与学目标如何把握、单元整组教学如何实施、不同文体怎么教与学、字词教学如何做、作文教学如何开展等专题研究,一系列专题组成语文学科的“森林”,让老师有学科整体观,再去解析具体的课例,细察一棵树,站位就会完全不一样。
问题之四:没有时间保证的尴尬
不少学校的校本教研,虽然也安排了固定的教研时间,但教师静心参加教研活动的时间并不能得到有效保证,为了按课表准时上课,教研的现场往往是来一去二、飞三走四,这样的教研实在是低效而尴尬。为了解决好老师上课与教研的时间冲突问题,在学期初排课时就应该有充分的预设,如我校在每学期初排课表时,就为各个学科的教研时间让路,为各学科安排固定的教研专属时间,在这个时间段该学科的老师全部不排课。如语文老师星期二上午半天不排课,数学老师星期三上午半天不排课,英语老师星期三下午半天不排课……每门学科老师一周之内都有半天教研专属时间,让老师们能够静下心来投入校本教研。
问题之五:你好我也好的研讨
一些学校在研课时,互动点评的老师不吝谈美之辞,赞扬多于建议,肯定多于改进,大家一团和气,相互赞美,这样的评课研课失去了教研原有价值和味道。真正的教学研讨应该是对事不对人,起到以研促改、以研促变的作用。如有的学科采用“1+1+1”的评课方式,点评的老师至少要谈一点真实启发、一个改进建议、一个生成问题;有的学校则采用课堂观察法,每个听课观课老师手中拿着一张课堂观察量表,对学生举手发言次数、老师课堂行走路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间、课堂讲授时间、课堂练习时间等观察要素进行现场观察记录;有的学校则让听课观课的老师坐到学生中间,亲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验学生的学习感受,近距离观察学生的学习情态……这些都是可以借鉴的好方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