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德育
(2022-04-19 16:12:02)我心中的德育
张基广
有人曾说:德育有时就像一壶难以烧开的水。德育的确难以一蹴而就,难以立竿见影。更别奢想一招致胜、一剑封喉,但德育这壶水是可以用心、用情、用法烧开的。
德育的“三套马车”
一是“上行下效”。我坚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俗语说:“跟好人学好人,跟燕子学飞禽”,讲的都是上行下效的深刻道理,对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家长、老师、同伴的榜样作用和正面影响尤为重要。
二是“春风化雨”。我认为,教育需要文火慢炖。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事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文火慢煨。“春风化雨”重在一个“化”字,包含着感化、教化、化育、同化、深化、转化、内化、变化等“化”的多重涵义。孩子经历优雅而漫长的春风化雨,才会最终化蛹成蝶。
三是“刻骨铭心”。我认为:没有体验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千百次的说教,不如一次刻骨铭心的实践体验。在学生成长中,只有经历一次次深刻的实践体验,才能把浅表的认知逐步定格为自觉的行为。
德育的“三字诀”
一是“理”,即“道理”。德育从认知开始,从道理开始,要做到讲道理、学道理、知道理、懂道理,人们常说的“读书明道,知书达理”就是教育的开端。
二是“情”,即“情意”。在这个环节,在多感育体验中,需要唤醒和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稳定的情感意见,从“激情”、“共情”到“真情”。
三是“法”,即“法度”。在教育中,适宜的秩序、准则和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学校的规章制度怎么来、怎么用,达成什么效果呢?我认为:制度其实有两个功能,一是约束,二是解放。约束是初始阶段,解放是终极目的。因此,学校可以走“商制度、守制度、化制度”之路——由学校多个办学主体,包括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等一起来商定制度,尤其是让最主要的主体学生参与其中,这样的制度才有生命力;大家共同商定的制度由大家共同来遵守执行;最终还需要把纸上、墙上的制度化为内心的准则,并创造性地用好制度。
由以上的“三字诀”可以衍生出“德育三部曲”,即:明理、共情、自觉。“明理”是前提和基础,“共情”是方法和过程,“自觉”是目的和结果,最终达到边“要我做”为“我要做”,化“要求”为“自求”,由“他觉”到“自觉”。
德育的“三个隐喻”
一是“泡菜水”。做德育需要调制好“泡菜水”,也就是说,需要首先在学校内外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让置身其中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浸染熏陶。在生活中,泡菜水的味道决定了泡出来的泡菜味道;在教育中,“泡菜水”的品质决定着学生受教育的品质。
二是“紫砂锅”。炖食物人们通常会选用两种方式:一种是高压锅,达到快速炖熟炖烂的效果;一种是用紫砂锅,长时间慢慢煨熬。做德育也有两种不同方式:一种是“高压锅式”,采取的短时、高压,追求快速催熟;一种是“紫砂锅式”,讲究细火,慢煨,保持原汁原味。是“高压锅式”还是“紫砂锅式”,不言而喻。
三是“回锅炒”。已经被炒熟炒脆的花生、瓜子等食品,放置一段时间后,往往会出现回生、回潮现象。德育亦如是,已经教育过的东西过一段时间之后,在有些学生身上会出现“回生”、“回潮”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回锅炒”。不过,“回锅炒”与初次炒制所用的火候、时间、方法却有所区别。做德育的确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根据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和规律,不断回环往复,螺旋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