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减负不减质”是关键

(2021-08-27 17:29:34)


“减负不减质”是关键


张基广


对于“双减”,我有一个基本观点:不能孤立地看“双减”,要把“双减”放到党和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大设计、大变革中去思考,把“双减”与“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评价改革”、“五项管理”、“质量提升”等重要决策作整体思考、综合思考和系统思考。


可以说,“双减”只是路径和手段,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才是目的。也就是说,“减”不是目的,“减负不减质”才是关键所在。“双减”并不是也不能一味地、机械地、单方面的强调“减”,而应该在减轻学生过重的、不合理的、不必要的课内外负担的同时,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真正做到“减负不减质”。


那就需要在做好“减法”的同时做好“加法”。加什么呢?


一是加强课程管理。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全面开课,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这是保证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开齐、开足课程和课时,上好每门学科的每一堂课,才能让学生吃好素质教育的“正餐”。这就需要不断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根治一些学校“只盯着考试科目”的错误观念和不当行为,通过规范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充分发挥好主渠道的教育作用。


二是加强课堂研究。“增效才能减负”。“向四十分钟要效率、要质量”是减负的必由之路,要真正实现“双减”,首先必须在课堂上下功夫,深入研究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提高四十分钟的效率、效果,不然就会依旧陷入“堤内损坏堤外补”的怪圈。


目前,一些中小学的课堂仍然是“用爷爷奶奶的方法,教今天的孩子,去面对未来的生活。”教育教学理念说起来一套又一套,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涛声依旧。“线上加线下,实体加虚拟,口灌加电灌,套路加刷题”还相当程度存在。各级教研部门、科研部门、各个学校都要下力研究课堂,改进课堂、变革课堂。可以说,课堂不变,“双减”很难!


三是加强因材施教。“没有差异就没有教育”。原来的教育焦虑产生根源就是没有正视学生的差异,没有承认学生的差异,学校评价“用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学生”,家长眼里总是盯着“别人家的孩子”盲目比较、攀比。殊不知“龙生九子,各不相同。”我认为: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就是要做到“让人人找准自己的位置,让人人都有机会,让人人都有进步”;什么是真正的质量?“因材施教才是真正的质量,进步即质量。”所以,在学校,师生和家长中要逐步建立“进步即质量”的评价导向,倡导“三比三不比”,即“多纵向比,不横向比;多跟自己比,不跟别人比;多比进步,不比绝对分数。”


如何做好因材施教?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我认为可以在以下三个点上下功夫:改革作业设计,少布置机械的、整齐划一的作业,尽可能布置分层作业、菜单式自选作业、自主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改变评价理念,逐步树立“进步即质量”的评价观,探究实施增值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差异性评价(如设置AB题)等评价方式;推进社团建设,通过广泛的社团建设,激发和引导学生个体特长发展,既开辟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的“扬长社团”,也可开发弥补学生短板和不足的“补短社团”,真正做到承认差异、因材施教、扬长补短。


四是加强习惯培养。对中小学生来说,“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学校要不断加强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文明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奠基。如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多年来一直坚持培养学生的“八个好习惯”:见人问声好,走路靠右行;清洁自己做,饭菜吃干净;写字姿势正,做操有精神;每天勤读书,主动常提问。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五是加强教育服务。要做好全社会广泛关注的课后托管服务,我认为就要做好三个关键点:首先是努力让学生在校吃好午餐,开展好“安安静静、干干净净吃午餐”的主题教育;其次是努力让学生在校睡好午觉,不断改善学生午睡条件,加强午睡管理,让学生有充足精力过好下午的学习生活;再次是努力让学生在校做好作业,下午放学后的课后服务时间,应尽可能组织指导学生在校做好课后作业,尽可能“不带作业回家”、“不带作业本回家”,避免“课后服务是鸡肋,回家还得做作业”的尴尬。


“双减”并非形式要求,“减”也并非目的,“减负不减质”才是真正需求和关键所在。因此,在整体观念上,要形成“负担减下去,素质提上来”的共识;在学校操作上,既要做好“减法”,更要做好“加法”;在教师行为上,要由“眼中有作业,眼中有分数”转向“心中有学生,心中有素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