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培养学生的“敬畏之心”

(2010-03-16 17:19:21)
标签:

杂谈

 

培养学生的“敬畏之心”

 

张基广

 

记得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之初,我们曾把鼓励、表扬视为解放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信心的不二法门,“夸夸你”、“你真棒”的浅表层次的表扬声不绝于耳。一提到批评,大家是慎之又慎,生怕一不小心用了“批评”,就落得个不尊重学生、不懂得课改、教育观念落后的“罪名”。

 

以致课改实施几年后,批评离教师越来越远了,有些教师甚至在学生犯了明显错误时,也不敢批评学生了——不是出了个让教育内外都为之震惊的“杨不管”吗?连学生上课互相追打,生命受到伤害都不管了,那还要老师干什么?那还叫教育吗?还是课堂吗?虽然出现了个别学生心里特别脆弱,导致因受教师批评而自杀事件,但那毕竟是个案,决不能因噎废食!

 

如今,过度的溺爱和保护,让一部分学生“无所畏惧”,不怕家长、不怕老师、不怕纪律……真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不是有新闻报道说,几个少年仅仅是为了寻找刺激,把一个避雨的妇女活活打死吗?真是让人触目惊心!也许,我们对一个陌生人说不上“爱”,但我们一定要对所有的生命心怀“敬畏”。而且必须对庄严的纪律和法律心怀“敬畏”。

 

一个心中没有敬畏的人,也就没有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一个没有敬畏的社会,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底线,就可能无法维持。

 

虽然,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我们不再那么强调“师道尊严”,但是,批评作为一种必要地教育方式,永远有其存在的价值。批评的目的不是压制,也不是恐吓,而在于维护正确的价值观,良知和正义,在于让学生对纪律、对规范、对正义产生必要的“敬畏之心”。

 

试想:一个没有真正体验过敬畏的人,怎么会对生命和道德保持敬意?一个没有被美震撼过的人,又怎么会对生活和世界充满发自内心的热爱?而一个没有被善感动过的人,又怎么会对弱者产生深深的同情?

 

我们的教育,需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真实的世界:既要有爱的上线,也要有敬畏的底线——从这种意义上说,批评教育绝不可少,它是培养学生“敬畏之心”的一道良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