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备课笔记
(2011-02-21 15:17:22)
标签:
教育 |
分类: 备课札记 |
谷
“谷”字在文中出现7次:
1、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2、穿泰山西北谷;
3、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4、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5、越中岭,复循西谷;
6、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7、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
“谷”的解释,教材没有标注,《教参》一律解释为“山谷”。如果解释为“山谷”,那么1、2、3、5、6几句的解释尚可以讲得通,但是4、7两句却难以自圆其说。“中谷绕泰安城下”,山谷何以能够绕城一周?而又被郦道元称为“环水”?“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既然是东面的山谷,为什么又被称为“溪水”?
翻检辞典,其实“谷”的本意就和水有关,《汉典》上的解释是“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水形而不全,表示刚从山中出洞而尚未成流的泉脉;下面象谷口。”所以“谷”字的一个意思就是“两山之间的水流”。
按这个意思,再来解释上面7句话,除了第2句,似乎都比解释为“山谷”要更为合情合理。
1、山南面的溪流都流入汶水,山北的溪流都流入济水;
3、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溪流;
4、中间的溪流环绕泰安城而下,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
5、翻过中岭,再沿着西面的溪流走;
6、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溪流进入,道路中间有座天门;
7、东面的那条溪流,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
限
“限”字在文中出现两次:
1、越长城之限;
2、崖限当道者。
第一句“限”书下注释解释为“界限,这里指城墙”,整句话的翻译《教参》里写的是“跨过长城的界限”。我们发觉,一方面单个词的解释说“限”是指城墙,另一方面在句子翻译是又把它还原成“界限”,似乎颇有矛盾。我们建议,注释直接就写“界限”,“这里指城墙”可以删去,既简洁明了,又可以相互统一。
第二句“限”的意思,注释是“门槛”,并把整句话解释为“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这就有点说不通。门槛,再怎么高应该也是有限的,无论如何应该比山崖高吧?这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游人到底是跨过去的呢,还是翻过去的?实在令人疑惑。参考后文“是皆谓之天门云”。哪里有“天门”是可以跨过去呢?何况“门槛”和“门”到底还是不一样的,门槛在脚下,门总应该高过头吧?
还是翻检辞典,“限”可以作动词用,《说文解字》上说:“限,阻也。”这就说得通了。“崖限当道”,非常好的主谓宾结构,解释为“山崖阻挡在路上”。
有几个“天门”
文中提到“天门”有两处:
1、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
2、今所经受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学生提出,到底哪个是“天门”。回家查阅泰山旅游图,发现景点之中有所谓“南天门”、“中天门”、“北天门”的,文字资料显示在月观峰还有一个“西天门”。而课文所说东谷的天门,恐怕还并非其中之一,因为不在泰安上泰山的沿路上。而作者“所经中岭及山巅”,到底是其中哪几个天门也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从文意看,凡是两峰对峙,形成像门户一样的通道的,当地人都把它叫做“天门”。这里随手一笔,其实也是体现了桐城派古文注重考据的特点。
登泰山的时间
文中提到时间的词有那么几个:“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是月丁未”、“戊申晦”。细细考究下来,姚鼐登山观日出竟然选的是除夕大年夜!
按照中国人的习俗,大年夜应是阖家团圆共庆佳节的时刻。一位深受传统文化浸淫的大师,怎么会选择这个时候远离家人,一个人独自来到这泰山之巅观赏日出呢?实在有些不合情理。
查找资料后方得知,姚鼐于乾隆四十八年被举荐入馆参与修编《四库全书》,但却因为与戴震、纪昀等人的不和,品味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于次年被迫辞职,离开四库馆。离京后一路风雪简称,取道古长城,翻山越岭来到泰山。登泰山,既有舒解心情的意思,可能也有借此表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抱负。有分析文章认为,这是“在最艰难的时间登上最有人格代表性的泰山,完成人格的锤炼;在最纯净的环境登上泰山巅峰,认同人的渺小和伟大;当走下山,人心变得沉静,心胸变得开阔,再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再不去理会意气的纷争!”说得真好。
冬季泰山的特点
文章结尾有一段描写冬季泰山的文字颇有特点: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关于这段文字,做过赏析的文章到也不少,一般的意见是无废词冗句,文字凝炼,一字不可减,勾画出冬季泰山的特点,与其他各季都不相同。
这样的分析或许是不错的,但问题是,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呢?似乎与整篇文章所要表述的思想感情并不一致。因此不少教师读来去去也觉得“没意思”,缺了这一段也没有什么问题。
有的老师就认为:“这其实是对泰山冬景的特点作最后综述。没有的景物作者本可以不写。可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三个‘无’呢?无瀑水,言外之意是春夏秋是有瀑水的?无鸟兽音迹,是否其他季节百鸟欢歌,时有野兽出没呢?无树,雪与人膝齐,那是怎样浩茫的世界啊。提到,就说明作者心中曾有。心中有的东西,自然中却没有了;没有了,才能窥见作者的心境。”无中看有,如此曲径通幽探索作者心迹倒也别有一番滋味。可是到底作者什么心境,这位老师竟不点穿,大概是他自己也说不好没把握吧?
我们认为,结合作者辞官离京的写作背景,再来看这一段文字,还是很有意思的。这里句句是写实,又句句可以做象征看。“山多石,少土。”石,坚硬、顽强。土,松软,没有定形。“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方方正正的石头,不圆滑,但是平坦、坦荡。“少杂树,多松,生石罅。”没有灌木,只有品格高洁的松树,而且生长于石缝间,生活环境艰难却生机勃勃。“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这样一种天地俱寂,万籁无音的苍茫感、空阔感、孤独感,只怕与姚鼐被迫辞官时候的感受也是有所相通的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本段既是写景,也有抒情的成分,只是很委曲,隐藏更深。
当然由于查阅资料有限,究竟是不是真如我们猜测的,还真不好说。只是个人觉得,这样的解读更能说得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