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仲樑解读《合欢树》

(2008-12-15 07:44:21)
标签:

教育

教学

课文解读

语文

合欢树

分类: 备课札记

一些基本的思路:

  王安忆有这样一个认识:不可不读史铁生。

  有三句话:史铁生的散文在叙述中流露出原初面目的情感,情感经过历炼趋向理性,理性最终孕育着哲学的果实。

  我认为,我们在中学教史铁生的文章,基本上就顺着这个路。

  (现在像这样的文章呢,好像只用一节课,45分钟。如果同学们没有充分的准备,课堂上很可能匆匆而过。所以,每教一篇文章,至少读三遍。这是杭二中著名的特级教师林玮彤的一句名言。全国恢复高考以后,林玮彤一直是全国高考命题组的组长,直到他退出教坛。他在80华诞的那一天,非常简朴的一个会议上,他就说,我教语文,没有什么经验,如果有经验的话,就是一句话:每教一篇课文至少读三遍。)

  和《我与地坛》相比,我认为,可能更难讲的是《合欢树》。

  我也看了暑期培训里育才中学一位语文老师上的《合欢树》,的确上得非常好。但这篇文章又是非常难讲的。

  那位女教师她一上来就提出关于“作者的意义”和“读者的意义”。这个命题的提出,我觉得很有研究价值。但不要动辄便套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包括“哈姆雷特只有一个”这样的话,因为不适合于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来讲,“读者的意义”和“作者的意义”的矛盾不在于异同,而在于深浅。

  那么我们认为,这篇文章“作者的意义”到底在哪里?这个好像比较清楚。

  在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对史铁生的授奖词是这样的: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吕型伟先生说,当今教育最大的困惑是德育,因为地球变暖了,人心变冷了。

  《合欢树》中对母爱的赞颂和追忆,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阐述得非常透彻。在《我与地坛》的第二节:“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者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深刻鲜明。”这个可以通过屏幕展示给学生。

  于是这篇文章,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什么?时间词。“随着时光的流转”呀!这篇课文出现得最多的是什么呢?是关于时间交待的词语。

  于是让同学找一找。直接写母亲的就有“十岁那年”、“二十岁”、“后来”、“三十岁时”。写到合欢树的时候有“那年”、“第二年”、“第三年”、“过了一年”、“再过一年”。

  (很多老师都问我一个问题:“怎么我没看到,你看到了?”很简单,因为我看的遍数比你多。

  现在青年教师教现代散文,最苦恼的是不知道从哪里教起,找不到突破口;更难以做到突破一点,带动全文。)

 

在叙述中流露出原初面目的情感:

  我觉得教这篇文章,就应该非常耐心地从第一个自然段教起。

  第一个自然段写出了什么?写出了母亲当年也曾经有过自己的骄傲。她曾经是一个很阳光,很好强的人。你看,这一句就写得很好:“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即使在那个时代,母亲也是一个敢于追求美的女人。

  第一个自然段不能不讲。

  但是“我”二十岁的时候,两腿残废了。大家注意到没有?“母亲那时已不年轻……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她为儿子到处寻医找药,嘴里不断的絮叨着:“怎么会烫了呢?”显然变老了。

  (一个女人变老的标志,不在于头发白了,不在于动作慢了,而在于不断地重复一句话,反复地说。不相信,你们回去观察观察你们身边的老人是不是?

  史铁生在这里用他生活的感悟,抓住了这个细节,这就变成文学作品。)

  后来,当知道儿子在写小说,他是怎么回忆她的?“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吗?”而且“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催人泪下的正是这些发生在母亲身上的细节,这种毫不张扬的爱。

  (我觉得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不太关心叙述,总希望一下子上升到理念。什么民族精神啊生命关爱啊。这多多少少是社会的浮躁在我们语文课堂上的折射。)

  而史铁生这里最动人的,是这一些不张扬的爱。

  我刚才讲的王安忆的第一句话,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首先应关注的,是史铁生“在叙述中流露出原初面目的情感”。

  所以,这篇文章前六个自然段细微处的一些描述,是非常需要我们教师提醒和点拨的。

  (我们这里有一个新的词语,叫“提醒”。就提醒一下就可以了。在现代教育学中,特别关注这个提醒。当然,有的要点拨。但前面点拨了,后面学生就明白了。接下来你就只需要稍微提醒一下。“提醒”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学中一个重要的词语。因为“提醒”,我们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我们师生之间是诚恳的。)

  一般学生都认为,文章的前六段写得很浅显,全懂。老师也以为,前六段没有什么可讲的。其实,我们没有把纸面读穿,读破。只有把纸面读穿,读破了,我们才能够读出前六个自然段的内在。

 

情感经过历炼趋向理性:

  同学们读了以后提出的问题,大多集中在后面的闲笔与寓意。你们看到的这个录像,这点很好。老师说,闲笔不闲。

  闲笔不闲可以作为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

  本文的闲笔主要是表现在对院子里的几位淳朴、敦厚、慈祥的老太太的描写上。

  对这几位老太太的描写,我认为,其中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值得学生关心。

  其一,为什么这些老太太“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

  第二,她们不关心我得奖,得什么奖,但是最关心的什么呢?我的腿,还有“是否有了正式工作”。

  第三,为什么这几位老太太“还都把我当作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她们为什么从不提起我的母亲,“光扯些闲话”来说呢?

  从这三个方面让我们更加感悟到这几位老太太的朴实、敦厚、慈祥。

  如果说,作者对母亲毫不张扬的爱的描写确保了这篇文章的深度,那么作为群体形象出现的这几位老太太,则增添了这篇文章的厚度。

  (好比《故乡》。《故乡》对闰土几十年以后变化的描写,是《故乡》这篇小说的深度,写出了整个农村社会的破产,对农民带来的灾难。但是对杨二嫂的描写,连一个小业主她也破产了,沦落到连个香炉都要偷,这增添了整篇文章的厚度。)

  文章写道:“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家庭的母爱向社会的延伸。

  所以我们说,对这几位老太太的描写,闲笔不闲。

  从整篇文章的布局来看,这几位好心的老太太还起着衔接、铺垫的作用。

  “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

  老太太的这种变化,在文章中不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吗?所以同样要让学生关注“终于”这个词。

  其实在老太太的头脑里,已经酝酿多时了。

  要讲母亲!

  就是怕史铁生得奖了,成功了,忘了母亲,忘了自己这么苦难的母亲。

  但是她们又不讲,不想讲,不愿讲,但现在终于讲了。

  于是出现了这句话:

  “到小院子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

  尤其到了极为重要的过渡作用,过渡到合欢树。

  这引起了作者“心里一阵抖”,于是他进入了苦痛的思考中。

  这就是王安忆讲的话第二句的反映:“情感经过历炼趋向理性。”

 

理性最终孕育着哲学的果实:

  这里需要补充,母亲为什么会在路边挖一棵刚出土的草回家。

  母亲为什么会在路边挖一棵刚出土的草回家呢?那是因为错把它当作了含羞草。

  母亲的性格难道不就像含羞草吗?母亲喜欢含羞草。因为含羞草和她一样,有着不张扬的,温柔的性格。

  想不到“竟是一棵合欢树”。这个“竟”字用得好,是意想不到的。

  于是课文《合欢树》这篇文章逐步逐步地进入了高潮。

  一系列最为深刻和最为严峻的问题摆到了我们教师和学生的面前。

  那个“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文章在结尾部分多次出现这个“树影儿”?

  这里,“悲伤也成享受”,这与人生境界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为什么几次出现“树影儿”呢?

  从我听课的情况看,我们教师和学生最感到困惑的,但也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也都集中在这里。

  一般人认为,《合欢树》是一篇借着眼前的树来回忆、怀念母亲的散文。这从结构上看,好像并不很对。因为如果这样的话,按照一般的思路应该先写树,然后再由树引出对母亲的回忆。可是文章却是先写回忆,后面插入树,插入树的来历和成长,再通过“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树吧”渐渐转入“悲伤也成享受”的沉思。所以仅仅把《合欢树》看成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

  史铁生这个启示——悲伤也是一种享受——极有可能是从那个孩子对合欢树的树影儿的态度上面所获得的。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在史铁生的文章里,总有一点神秘的色彩。

  似乎这棵树有它的灵性,有它的灵气,有它的感应。这棵合欢树的灵气和感应,直接导致了作者“摇车在街上慢慢走”,“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

  教这个自然段的时候,这两个叠词要挑出,一个是“慢慢”,一个是“静静”。

  只有进入到这样一个境界,“慢慢”的“静静”的境界,人才有可能逐步逐步进入到一种精神境界当中。

  不可能是喧闹的、烦躁的,而是慢慢的、静静的。

  请老师们注意,“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后面是用的一个句号。然后才是“悲伤也成享受”这一句。中间的这个句号造成一种中断,突然间的中断也构成了一种张力。

  既是一种中断,也是一种张力。

  那么我们现在要搞清楚的,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先让我们举个例子。列夫•托尔斯泰曾经举过一个例子:

  有个孩子在草原上走,突然遇到了狼。他惊吓,他恐怖,他呼救。逃啊逃啊,终于逃出了险境。终于逃出了险境以后呢,第二天,他告诉大人,告诉周边的朋友,并把他遇险和脱险的经过讲给别人听。那时候他神采奕奕的,充满了骄傲,充满了内心的欢乐。

  我们说,他遇到了狼,和后面描写狼,中间有一段距离。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美是产生在距离之中的。

  托尔斯泰说,前者的恐惧是自然情态,毫无美感;后者的表述是审美的,这就构成了艺术。托尔斯泰在这里给我们诠释了一个最朴素也是最基本的美学原理,距离产生美。

  今天,史铁生已经摆脱了这种苦闷,他才会感受到苦难也是一种享受。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前面一句“我心里一阵抖”,然后下面一句“悲伤也成享受”。

  史铁生突然听到“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当他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他一下子掉进了悲伤和痛苦的漩涡。可是等到他从漩涡走出来的时候,品味到了人生的种种失望与希望,沉沦与拯救的时候,不但不再痛苦,反而成了享受。

  按照托尔斯泰的理念,“我心里一阵抖”并没有审美价值的自然情感,而“也成享受”的悲伤已经获得了审美的深化。而审美升华的出发点,就是这个“树影儿”,对“树影儿”情有独钟的孩子。怪不得作者在文章后半部分一再提起孩子,一再提起“树影儿”。这是作者从孩子和“树影儿”内获得的启示。正是这种启示,令作者走出了痛苦,走进了审美的关照和行而上的思考。因为痛苦也成为可供玩索的回味与对象。合欢树也就从自然的物象转换为具有丰富情感色彩和哲理意义的审美意象。

  我们可以做开放一点的理解,合欢树凝聚着母亲的爱,是否也可以作为母亲的化身呢?孩子对树的凝望,是否也是由于母亲一种大爱的关怀?母亲曾经受过的煎熬,是否因为树的开花我的成功而烟消云散?此刻母亲正在天堂里对我微笑。母亲的恩泽使微弱的小树开花,她也让一个残疾的儿子成才。今天的我该怎样怀念母亲报答母亲?小树尚能坚持开花,我应该怎样坚守生命的尊严?

  让学生尽情地去讨论,只要前提是合乎情理的,走向作者语言深处的。我们说都是可以的,都是在探索本文的哲理的意蕴。

  史铁生的文章为什么会获传媒大奖?而且现在甚至于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同样写一件事情,史铁生总会比别人多写出点什么,让人咀嚼,让人回味。

  这就是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的境界。史铁生文章是最有意蕴的。意蕴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

  文章结尾写道:“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一连有三个“会想起”,但是一转,“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原因就在于孩子还没有受过像史铁生那样生活苦难的经历和考验。

  罗曼•罗兰有一句名言:“他们(伟人)之所以伟大,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意志,更重要的是他们遭遇的苦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