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课_《安塞腰鼓》(郑桂华)

(2008-07-19 23:02:59)
标签:

教育

教学

语文

评课

安塞腰鼓

分类: 观课评课

  一篇课文教什么?一般来说,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作者的感受等等。但其实,语文教师还经常有意忽略了一项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文章的语言。

 

  很多文章的内容主题其实不需要教,学生一看就懂。就好像《我很重要》。这是一篇高中课文,但实际是初中的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主旨上也不会存在什么问题。那么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一些什么新的东西呢?我们可以发现,文章的语言美。

 

  《安塞腰鼓》也是这样一篇课文。

 

  我曾经设计过三个教学的方案:1.纯粹教朗读,怎么控制朗读的速度、力量,怎么停顿,怎么转变语调,通过声音的技巧,运用朗读,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壮丽雄浑的美。2.通过文本,研究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壮美的,具体来说就是研究文中的排比和比喻。3.进一步研究安塞腰鼓这种艺术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具有这种特点的,它的诞生有怎么样的历史文化背景,它与江南水乡的音乐又有什么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概括地说就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它。

 

  第三个方案当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文本,必须借助于各种材料的补充才能令学生更深切的理解它。而第二个方案正是本文要说的关于文本语言美的教学。

 

  但是在拿着这个方案上课时,我却感到力不从心。文章的语言美该怎么教?这似乎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情。不错,我们当然能从文章里分析出比喻、排比、夸张、反复等等修辞手法,我们也知道各种基本修辞手法的作用,但是仅仅把这些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像贴标签一样贴到文本中去吗?那这堂课成了练习课了!

 

  幸好读了郑桂华老师的课堂实录,为我们如何在课堂里赏析文章语言提供了思路。

 

  郑老师的课是从学生对《安塞腰鼓》的感受入手的。先看录像,再读课文,说一下朗读时的感觉。然后找哪些句子最能传递这种感觉,并且思考这些句子有哪些特点。老师提示从句式和词语的选用两方面来思考、讨论。至此,很多老师都可以这样来上课。但精彩的就在下面:

  生:第18节,用了排比,语气上非常强烈,有递进的意思。

  板书“排比)怎样排比的?

  生:第一个“有力地搏击着”,第二个“急速地搏击着”,第三个“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表达的意思一个比一个强烈。

很多老师分析到此,一般就会打住,因为“排比”的修辞手法出来了,修辞手法的作用“感情一个比一个强烈”出来了,所以似乎已经分析到位了。但郑老师显然还没有满足。学排比不能仅仅满足于抽象的概念和笼统的分析,必须要明白每一个排比项的差异以及它们相互间的排列顺序。于是郑老师继续启发:

  师:它跟下面的排比一样吗?“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生:一样,一个比一个幅度大,都是越来越强烈。

  师:用词上呢?我们再来看一遍。(教师范读18节

  生:这里三个词都是说明了幅度。

  看到该小组有同学举手)你们小组成员想帮助你一下。

  “有力地搏击着”是力度,“急速地搏击着”指速度,“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说明幅度。

  师:这三个“搏击”和下面“震撼、烧灼、威逼”一样吗?

  生:不一样,后面表明气势很紧张。

  师:前面一组排比都是“搏击”这一个中心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修饰它,就像你用到的“力量、速度、幅度”。(板书“多角度修饰)而且都是从力量、速度这些有震撼力的角度来修饰的。(板书“力量、速度、幅度)下面是连续运用三个动词:震撼、烧灼、威逼。

教师通过引导(一是引导不出,并不着急),一步一步让学生发现了排比中“多角度修饰”的特点。当然,18节的两句句子,第一句从表演者的角度正面描写,第二句从观众的角度侧面烘托,这一点没有为学生点明一下,在我看来是略有遗憾的。

 

  这堂课中其他修辞运用的分析也很精彩,比如: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郑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喻体本身,因为“喻体的选择是能够传达作者感情的”。又如: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郑老师让学生关注到,这句句子在句式上是排比,在用词上使用了反义词,形成对比,在描写角度上是从环境的角度,“空气、阳光、世界”,塑造了一种强烈的氛围。再如“短句”的使用和作用——

  师:还有,这篇文章的句式段落都比较短的。短句一般有什么效果?(板书“短句)我记得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微风送来缕缕清香,好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还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他写荷塘的月色是什么感觉?

  生:雅。

  师:是环境的雅。节奏是缓慢的,所以他用的句子都是长句。而这里写猛和快,他的句子都是比较短的。在这里,我们要思考一下,这样的感情和这样的表达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下面,你们选择一段来朗读,体会感受一下这篇文章“感情与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板书“感情——形式”;学生朗读

对短句,这里的思考是分层次的:首先关注短句,思考它有什么效果;其次和长句做对比,表现短句的特点;最后通过朗读,更深刻感受短句的表达效果。

 

  很显然,教师对每一个修辞的运用(包括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在备课当中都是有考虑的。不仅仅是知道所用修辞的名称和它普遍意义上的作用,还要深入分析这一个修辞用在这里,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用,甚至还有一些与其它句子的对比。当然,在课堂上郑老师都是引而不发的,深入的分析主要也是由学生来完成,教师稍加点拨,万一点拨不开,也做到适可而止。

 

  对这堂课,王荣生博士主要分析了课堂流程的自然、流畅,每个环节环环相扣。但我们认为,追求“环环相扣”的课堂流程,这当然是一种主要的形式,但还应该有另一种形式。那就是当学生对一个问题有了所得,自以为解答了问题,教师这事又提出一个新的证据,迫使学生重新思考自己的答案,不断修正自己,不断否定自己。这样的上课方式在所谓“新生代”的老师身上比较明显,比如郭初阳的《项链》,范美忠的《孔乙己》,就是在不断的否定中把思考引向深入。我们认为,这应该算是另一种形式的“环环相扣”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