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课_《愚公移山》(郭初阳)

(2008-07-09 13:21:14)
标签:

教育

语文

评课

分类: 观课评课

  刚读完王荣生老师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对最末一章关于郭初阳老师《愚公移山》的课例分析,颇以为有些议论的必要。

 

  首先,关于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应该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一定的阅读态度和方法,教会基本的语文基础知识。而对于具体某篇课文的解读结果,我们以为就语文课程来说,并没有必要作出统一的规范。

 

  其次,关于标新立异。对郭老师的课持非议者,主要是因为他的课文解读,颠覆了传统上对于愚公形象的认定,认为他的解读脱离了文本产生的历史语境,因而是一种误读。但是我们认为,从上课的第一个环节来看,郭老师把文章主题总结为“艰巨的任务”、“微弱的力量”、“长期的努力”、“最后的胜利”,这其实已经达到了传统的解读的要求。郭老师所做的,只是把《愚公移山》放在一个传统与现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互相对话,这样一个大范围的尺度里重新审视课文,批判性的阅读课文而已。说“标新立异”不错,但说是文本的“误读”是不恰当的。

 

  第三,关于批判性阅读。批判性阅读,就是要把文本包含的事实和意见区别开来。传统的阅读,站在欣赏者的角度,故而赞颂愚公勤勉坚持的态度。但是批判性阅读就要求读者仔细分析,愚公为什么会如此勤勉,他的家人为什么要追随他的工作,他的工作本身是否已价值有意义等一系列问题。怎样进行批判性阅读,我们以为,郭老师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

 

  他的批判性阅读,主要是通过三个对比来展开的。其一,是《愚公移山》与《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的对比,通过对比告诉学生,光有勤勉坚持,不一定取得成功。也就是说,勤勉坚持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其二,是《愚公移山》文本中的结局,和改写后,“愚公后代移山至今,尚未成功”这一结局的对比。结果的不同可能导致我们对人物行为判断的不同,从而进一步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三,是从西方文化的角度看待《愚公移山》,促使学生思考这一行为之所以在中国发生的原因,它发生的文化环境是什么。

 

  通过对比、替换,引导学生跳出文本看文本,这或许正是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养成的正确的阅读姿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