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秋天的怀念窦桂梅激情思想朗读 |
分类: 观课评课 |
买来《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我是流着泪读完《秋天的怀念》的。回到家,找出庄彧嘉和邰秀娟两位老师的课看了起来。如果不是和窦老师的课作比较,这两位的课都是很精彩的。
1、导入:你会用什么词语去形容母亲?和蔼、慈爱、体贴。
(我认为,文中的母亲更应该被冠以“坚强”,在课堂结束时,对这点可以再点一点,以照应导入部分。)
2、介绍作者:21岁时瘫痪,7年后发表第一部小说。是什么力量使他站了起来?
3、读课文,为什么要写“看花”一事?
4、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划出有关的描写后讨论并交流。
5、小结母亲为什么要我去看花:珍爱生命;小结课题: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6、拓展延伸:从文中的母亲到自己的母亲,教师结合自己的经历说一下体会。
3—5的环节是课堂重点,尤其是第四个环节,学生的发挥异常优秀。几乎不待老师的点拨,已将字词句子分析得头头是道,尤其是一位学生发言后再有别的学生不断加以补充、发挥,将字里行间的深意阐述得淋漓尽致。整个课程的推进行云流水,一浪高过一浪,给人非常舒服的感觉。而最后一个环节,教师结合自身残疾的经历,谈到了她对自己母亲的理解,使课堂进入高潮。从情感上,学生饱含深情的朗读和分析,教师动情的演说,使课堂始终沉浸于饱满的情绪之中,洋溢着对母爱的理解。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上看,整堂课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我们还是要谈到一个关于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从知性方面的理解来看,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什么有效的指导。学生太优秀了,所有要讲的他们都已经理解了、明白了,那么,为什么要上这堂课呢?是的,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表达了他们的理解,相互有一些启发,彼此都获得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教师的价值何在?作为一堂家常课,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觉得不错,很可以了;但是作为公开课,如果在知性的理解方面,教师能够带领学生更深入一步挖掘,在学生自以为懂得,并且能做出比较好的分析的情况下,再深入下去,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那岂不是更好?
在研修班的时候,也讨论过这一堂课。母亲活得很艰难,她把一生的心血全都付托到了儿子跟女儿身上,以至于对自己的病痛反而没有好好料理过。这种将自己的生命寄托于子女的奉献精神当然是伟大而深沉的,可是在今天的观念看来,能否被当代的学生所接受和认同?母亲对儿子说的那一句“好好活”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老师之间也没有争论出一个结果来。可以说,母亲也并没有“好好活”,她死了,活得并不好。“我”双腿瘫痪,百病缠身,要“好好活”也很艰难。什么叫“好好活”?是否就是无论如何都要坚持着活下去,哪怕生命并不因此就有一点希望?我们认为,这些问题,是当年母亲并不明白,作者也不明白,所以可能也是今天的学生未必明白的地方。
从母爱的角度来理解课文,当然是很好的抓手。但是这种惯性思维所导致的结果,是消解一篇篇具体的课文,所有被描写的母亲似乎千篇一律都是同一个形象,同一种分析,同一个模样。长此以往,教师的惯性必将导致学生的思维僵化,难于推陈出新,将语文变成了字词句篇分析的奴隶。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认为,庄老师的课还是有待改进的方面。
邰老师的课头尾明显借鉴了窦桂梅老师的做法,也注重在朗读中挖掘品味语言文字的感情色彩,力求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先说一下她的教学流程:
1、介绍作者史铁生。学生介绍了他的残疾和作品等。教师补充,残疾那一年,作者失去了他的母亲。出示《合欢树》,感受母亲的“苦”。
2、提出本课的学习要求:圈划、点评、朗读。
3、讨论交流:“我”在瘫痪后,语言行动和心态上,表现出怎样的情况?暴怒。
4、讨论交流:母亲是以怎样的方式来安抚我?用心良苦。
5、出示《有关庙的回忆》,通过朗读最后一节与课题,小结我对母亲母亲的怀念。
6、谈谈自己的收获。内容上,要自强;学习方法上,圈划点评。
从教学设计上,我们认为,除了关注母亲、母爱之外,还加强了对“我”的关注,分析母亲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要帮助理解“我”。但从教学效果看,却不能不说有些遗憾。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学生是中预年级,对文本的分析虽然到位,但不能更进一步的阐发,比之庄老师的课堂,失色不少;二、在每一次的文本分析后,教师都让学生回到文本,带着理解重新朗读文本。但从朗读效果看,并没有呈现出对文本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以为,第一条的遗憾,是无可避免的,学生本身素质的优劣,必将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除非特殊情况,我们不能指望预备班的孩子分析课文能够超过初二的学生。但是第二条,却是有可能加以改进的。教师自身的情感高度决定了学生的情感高度,教师对细节的设计也关乎教学效果的优劣成败。从教学策略看,教师对每个句子分析基本都是三步走:1、学生站起来读句子,圈划有关词语并做出分析;2、教师点评,肯定学生分析正确的部分,对不到位的方面加以点拨;3、朗读句子。前两个环节,分析和点拨,都是理性的。而第三步却要上升到感性的层次,中间如何转换,怎样处理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情绪,教师似乎没有考虑太多。这些细节考虑的缺失,使课堂的进程虽然完整,虽然深刻,但是缺少了一点味道。
再来谈谈学习窦老师的体会。
只要看一个开头,就会被窦老师的激情所打动。贯彻课堂始终的,是激情;激发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是激情;感染到每一个听课者如痴如醉的,还是激情。撇开窦老师本身性格中特有的热情(那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和她扎实深厚的语言功底(那是需要长期不断自我锤炼的,而且也可能带着一些天赋的味道),令我更关注的是,哪些是我们所能够在短期内通过模仿和努力能够学到的。我注意到有两点:
一、在学生发言时她的倾听。我们常常说,我们在听学生的回答,其实,那不是听,那是等,等着我们需要的答案由学生的口中说出来。听,应该是像窦老师那样的!
有这样一个细节:当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她站立在旁边,闭着眼,侧着耳朵,脸上的神色随着学生所朗读的课文内容而不断地变化:喜,怒,用力,再用力!还一边比着手势,仿佛一个指挥家挥舞着小棒那样要指挥学生的朗读。当时,所有的孩子都认真地看着课本,并没有注意到她的手势。但我,在那一刻,却被感动了。这才是老师真正在听,在欣赏,在跟孩子们一起沉浸到文本中去呀!她是那么的欣赏孩子的朗读,那么投入地在听呀!有这样的老师对他们作出那么大的鼓励,孩子们怎么会不好好读,怎么会读不好呢!
不仅读是如此,当孩子们站起来回答了一个问题的时候,窦老师也是那么认真地在听。回答错了,她及时指出,但依然尊重学生的理解,并没有一点点的生气奎怒;回答对了,她由衷地赞美。每一个孩子,只要是动脑筋自己的思考,都会得到老师热情的鼓励和赞许的目光。“孩子们,你们怎么那么聪明!”,“善良的同学们哪!”,这在成年人看来,或许有点夸张,但是小孩子的心却因了表扬而紧紧地围绕在老师的身边,与老师,与课文,同喜同悲,共同演绎着这课堂里的精彩人生。
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也注意前后感情的照应,用一浪高过一浪的激情,把学生和听课者的心紧紧攥在老师的手里。
这一堂课里,窦老师三次使用同一段教材进行回读。“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____;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____;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他____。”
第一回,在作者遭受打击,还没领味到“好好儿活”之前,窦老师先引读这段话,然后让孩子们想象史铁生看着飘落的树叶,会想些什么。有学生说:“他会想起小时侯像落叶一样尽情飞舞的情景,可是现在再也不能像落叶一样飘飘洒洒了呀,他想:我活着还有什么劲?”有学生又说:“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他不禁暗暗流泪,他想:我的命运就像那落叶一样唰唰啦啦落地死去。落叶啊,请把我的生命带走吧!”这一独特的语言训练设计,借用“树叶飘落”这一意象,既拉近了和作者的距离,使学生深情地坠入了“我”当时失望、无望的情感之中。
第二回,在深刻体味到母亲“忍”着怎样的病痛向作者说“好好儿活”后,教师动情地叩问:“一个患肝病的人只有自己知道有多痛,而且还知道自己就要死去……是这样的母——亲!那么这样的一位得绝症的母亲,有没有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突然把玻璃砸碎?”生:“没有!”师:“她有没有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把东西摔向墙壁?”生:“没有!”师:“她有没有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飘落,叫着‘我活着还有什么劲?’”生:“没有!”这一次的回读和追问,将母亲的“忍”渲染到极致,孩子们对母亲的疼惜之情无处可泄……
第三回,在母亲去世七年,作者体会到应该“好好儿活”之后。教师又引用了这段文字:“伴随着生命的脚步,他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懂得了自己该用怎样的行为走出这‘好好儿活’。回过头来,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还会把玻璃砸碎吗?”生:“不会!”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还会猛地把东西摔向墙壁吗?”生:“不会!”师:“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____。”(此处再一次借用“叶落”意象,让孩子借景抒怀)生:“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会想到母亲微笑着在窗前和我说话的情景。”生:“我知道每一片落叶便是新生的希望……”这最后一次的回读想象,和第一次的表述截然相反。跟着落叶,孩子读懂了在史铁生的情感世界里走了一个来回,感受到了其挣扎的痕迹,也体味到母亲的“好好活”带给史铁生的震憾。
这三次的回读,在孩子在心灵上,经历了一种剧烈的洗礼。尤其是最后一次的想象,不仅孩子们,连同听课的我们,有突然间心扉洞开,犹如电光石火一样,感到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颤抖和喜悦。正是借助着这样层层推进不断强化的激情,课堂才在情感的高度上不断超越,超越,达到一个更新的高度。
激情,我在听别的教师的课时,也曾领略过,但是却没有被这样深深地感动过。那是因为,窦老师的课里,还有一些更深刻的东西,思想。
读一篇课文,认识一个人,了解他的一些作品,感受一种人生。窦老师用她的课堂诠释了什么叫“为生命奠基”。语文课不仅仅是工具性的,更应该关怀学生的整个人生。她的课堂设计,从“咱俩”到“我俩”到“我们”,显示出了课堂的温度(感受母亲的“娘俩好好活”)、深度(懂得母亲的“我俩好好活”)和高度(感悟人生的“我们好好活”)。关于这一点,“前人之述备矣”,勿须我等小辈多言。
在上面所述的这两点之外,我再谈谈一点别的更琐碎的体会。
一直,我都觉得,自己是懂得朗读的,也读得挺好,教得挺好。可是跟窦老师一比,才发觉,原来,朗读是这么回事啊!首先,要选准句子。句子在于精而不在于多。把一句话,意义最丰富,情感最强烈的一句读好了,全篇的情感就出来了。所以第二就是,反反复复地挖掘情感,分析了还不够,再把它送回去,带着情感来读。朗读,就像排比和反复,只要真正充满情感的句子,反反复复地读非但不会显得乏味,反而会像星火燎原一样,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第三,作为老师,也一定要注意把朗诵的语调,诗一般的表达,贯穿在全部的课堂内。这于我实在有点难,今生修炼,但不知能否修得正果。
评价。明天我将模拟窦老师的教学,用两节课的时间,照式照样上一遍《秋天的怀念》。虽然文字的、录像的课堂实录已看了几次,一个人默默的时候也能把整个的课堂流程,甚至窦老师的每一句话背出来,但是,明天的课堂上,我能有那样高的激情吗?对学生发言的评价,我能做到窦老师那样的真诚而热切吗?我甚至担心,两节的课时间,我会不会多出半节课来。课堂是活的,课堂是充满了生机因此也是不确定的。上星期《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失败,不在教学设计的缺陷,而在课堂应变能力的缺乏。如何对学生作出正确的评价和引导,我惴惴不安,唯恐玷污了这份完美的教案设计。
前一篇:评课_《一千张糖纸》(陶晓丹)
后一篇:小人物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