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记忆》之第十八: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标签:
良夜恹恹赏月怀人格调高远景切情真折桂令赏析 |
分类: 传统文化 |
《文学记忆》之第十八: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http://s3/mw690/001nWxZHgy6VLn81cQOd2&690
双调·折桂令·中秋
[注释]
[简介]
《太和正音谱》评论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意思是说他的作品格调高远。他的散曲文字显白流畅,感情真朴醇厚,无论抒情或是写景,都能出自真情而较少雕镂。张养浩的散曲,也不乏工丽清逸之作,比如:“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水仙子·咏江南》),“鹤立花边玉,莺啼树杪弦,喜沙鸥也解相留恋。”(《庆东原·鹤立花边》)等句,这表明张养浩的散曲,其艺术格调和色彩都是丰富多彩的。
中秋咏月,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习惯。张养浩《折桂令·中秋》这首吟咏中秋月的名作,历来为人称赏。
《折桂令·中秋》这首散曲所抒发的是诗人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
曲子的开篇气势不凡。“一轮……山河”起首一句,排空而入,造语奇崛。中秋之夜,月亮格外圆满明净,给人一种新奇之感。以“飞镜”作比,使人产生一种不知是从何处突然飞来挂到天上的联想。而“谁磨”一问,更造成一种月光明亮无比的情势。正因月光亮得出奇,才引起作者发此惊问。
接下两句,转入对月光的具体描写。但诗人没有进行正面描绘,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月光的明亮。天地人间,山川原野,都被月光照耀得如同白昼,“彻”、“透”两个字,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照耀的程度。“玉露……无波”两句,又从另一侧面来写,只是它比前两句写得更加空灵。作者张养浩从玉露着眼,写玉露将秋空洗得“银汉无波”。那莹洁如玉的秋露,正是皓月映照下的特有产物。“比常夜……婆娑”,秋光如洗,月色较往常更为明净。纵使如此,也并没有妨碍月中桂树展现其优美洒落的身影。这既是对以上七句的总结,也是从明月本身来进行描写。大诗人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中曾有“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的诗句,张养浩的这首散曲却一反其意,用“桂影婆娑”的清晰影像来反衬月光的澄彻。
在通过多侧面多层次的反复渲染,烘托出一种明月如水,清幽静谧的氛围。于是,散曲的结尾四句:“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面对此情此境,诗人张养浩不禁情从中来,他引吭高歌,并向月中的嫦娥发问道:在这美好宁静的月夜,怎能不举杯痛饮,一醉方休呢?
http://s16/mw690/001nWxZHgy6VLnL6vvx3f&690
中秋咏月,我国历代文人墨客虽然是同样写月,但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主题则会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不同的写法。
首先,李白《月下独酌》抒发的是世无知音的寂寞之感,他笔下的月既不解饮,又不懂情,无知而冷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的是坎坷路途中的落寞情怀,他想象中的月宫是“高处不胜寒”,强调的是“月有阴晴圆缺”。张养浩《折桂令·中秋》抒发的则是中秋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
其次,李白、苏轼等人的咏月名作都是将明月与人事紧紧交织在一起来写,忽景忽情,情景交融。张养浩的这首散曲却与此不同,它将主要笔墨都用在了对明月的描写上,只是最后才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点出作者内心的感受。这种先景后情、情因景生的写法似乎已经成了常规,写不好,往往会落入俗套。
要想不落入俗套,其关键就是做到景要切,情要真,两者融合得天衣无缝,十分自然。我以为这是张养浩《折桂令·中秋》这首散曲成功之奥秘所在。
http://s9/mw690/001nWxZHgy6VLnOpuDCc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