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俗趣谈》之第六十四:原有盂兰古意存

(2014-08-08 07:58:23)
标签:

目连救母

敬鬼神、禳灾厉

有趣奇特、自娱自乐

劝子行孝

分类: 传统文化

   民俗趣谈》之第六十四:原有盂兰古意存

 

原有盂兰古意存

                                                        ---鲁迅与《目连救母》管窥

 

 

         http://s7/bmiddle/001nWxZHgy6L4JowB6K96&690

一年一度的中元节又要到了。

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它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中元节时至“小秋”,部分农作物开始成熟,民间按例要祭祀祖宗,上坟扫墓,祭拜祖先,并祭孤魂野鬼。

 

旧时绍兴农中元节期间大型社戏目连救母还会路边散发一些大米,烧一些纸锭,目的是接济那些在阴曹地府受苦的阴魂野鬼,地狱里的游魂也享受一下人间的温暖。

 

   《目连救母》戏我国艺术大花园中一朵色彩绚丽的奇葩。绍兴“目连戏”是一种融宗教与审美于一体的世态化戏剧,它早已突破了鬼戏和宗教剧的藩篱,走向了艺术审美的道路。绍兴“目连戏”虽是民间创作,但在艺术审美上并不亚于文人创作的戏剧。绍兴的《目连救母》,在历史上作为社戏演出曾盛极一时,长期作为绍兴戏班的主要看家剧目。

 

       http://s7/mw690/001nWxZHgy6L4JLosn416&690
         绍兴的《目连救母》在历史上作为社戏演出曾盛极一时

 

周作人说过:“吾乡有一种民众戏剧,名‘目连戏',或称曰‘目连救母'。每到夏天,城坊乡村醵资演戏,以敬鬼神,禳灾厉,并自以娱乐。”这说明演出“目连戏”有两个目的:一是敬鬼神、禳灾厉的救世目的,二是自以娱乐的审美目的。鲁迅先生说得更为明确:“做目连戏和迎神赛会虽说是祈祷,同时也等于娱乐,扮演起来的应该是阴差,而普通状态太无趣——无所谓扮演,不如奇特些好,于是,就将‘那一个无常'的衣装给他穿上了;——自然原也没有知道得很清楚。”可见,绍兴“目连戏”在注重宗教祈祷的同时也重视娱乐审美,它将表演的“有趣”和“奇特”这些审美特征置于重要的地位。             

 

        纵观鲁迅先生一生的审美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起于目连戏又终于目连戏先生扮演“义勇鬼”是其最初审美活动的标志,而《女吊》的创作则可以看作是先生审美活动结束的标志。绍兴民间的“目连戏”,在鲁迅先生的心目中早已“形成了一种深深的情结”。鲁迅的小说和散文,不仅在《社戏》《五猖会》中轻灵而诗性地描写了观看“目连戏”的欢乐情景,而且又以生动优美的笔墨描写了民俗意味浓郁的《无常》《女吊》。鲁迅先生不但收藏了三种“目连戏”版本以及一批内有“无常”画像的书籍,而且对于“目连戏”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说明鲁迅不仅思想上接受了“目连戏”的影响,而且在审美上也受到了它的熏陶,成了鲁迅先生最强劲的“审美心理定势”,这使鲁迅的创作中总是刻印着它的“原型”。这正如现代心理学家说的那样:自幼所处环境的影响和幼时的记忆,是最容易使人产生一种心理定势的,它能够长期支配着主体的行为。

 

    http://s10/mw690/001nWxZHgy6L4JdQGmt29&690

            绍兴社戏《目连救母》融宗教与审美于一体
   

《目连救母》的故事十分简单,内容是:释迦牟尼佛有一重要弟子名叫目连,修持甚深,以神通著称。他母亲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吝啬贪婪;她趁儿子外出时,天天宰杀牲畜。他的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受尽苦刑的惩处目连为了救母出家修行,到地狱中见到了受苦的母亲;目连送母亲吃的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目连无计可施,只好祈求于佛。佛陀说:在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能够母吃饱。于是就在七月十五日,设盂兰供养十方僧众超度亡人的这个佛教节日

 

目连救母一直是民间最受欢迎的佛教故事之一,并长期成为我国通俗文学的题材。故事中的目连,是一个可与曾参、董永并举的“儒家式大孝子”。追本溯源,目连原本是个信奉佛教的僧人。经过长期的流传,目连却由一个佛门弟子变成了儒家孝子,这在客观上记录了原始佛教被“儒家化”的痕迹。“目连救母”的故事,其所强调的佛力救度和对地狱、饿鬼、畜生道惨状的描述,生动地表达了中国民间信仰对于外来佛教接受的程度和风貌。

 

《佛祖统纪》载,梁武帝即开始设坛举行盂兰盆法会。自此往后,历代帝王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祖先和父母恩德。《目连救母》佛教故事,之所以能够从西晋一直流传到现,口口相传,长久不衰,其关键在于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更有“天下无不是者父母”之隐喻。

 

http://s2/mw690/001nWxZHgy6L4K9DMqt41&690
             《目连救母》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有“天下无不是者父母”之隐喻

 

目连戏,原名弋阳腔,发源于弋阳地区,故名弋阳腔。它是中国唯一的“历史宗教戏”,是我国最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堪称为“戏剧鼻祖”。目连戏的演出有“两头红”的说法,意思是从太阳落山开始演,一直演到第二天的日出。“目连戏”有100多出折子戏,如果连续演出可以演七天七夜。其主要剧目有“目连娘出嫁”“和尚下山”“挑经挑母”等。

 

“目连戏”演出中将“唱、做、念、打”融为一体,穿插以筋斗、跳索、蹬坛等杂技表演,在戏曲表演艺术上独树一帜,对其他剧种产生较大影响。“目连戏”的演出场所也与其他戏种有很大不同,它不需要固定的场地,山村、田间、地头,都可以成为表演的舞台。由此可见,“目连戏”更像是一场民间的祭祀活动。

几百年来,经过无数艺人的锤炼,“目连戏”以其博大纷繁的戏剧形式、无所不包的表演手段、积淀深厚的音乐素材以及情景交融、观演互动的演出排场,在中国民间盛演不衰,广泛流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山西、福建、河南等地。2006年,浙江、安徽、河南、湖南,江苏,山西等省共同申报弋阳腔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存的剧本《目连救母记》系民间俗本,由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分会、绍兴县绍剧搜集小组所编的《浙江戏曲传统剧目汇编》,存目111出,它是根据绍兴目连戏民间抄本所刊行。

 

               http://s16/mw690/001nWxZHgy6L4Krdc3Z2f&690

再过两天,就要到了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佛教则称之为“盂兰盆节”。我国民间按例要祭祀祖宗,上坟扫墓,祭拜祖先,并要祭孤魂野鬼,接济那些在阴曹地府中受苦的阴魂野鬼,让地狱的游魂也享受一下人间的温暖。

王凯泰《中元节有感》诗云: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这首诗写得多好啊!那长演不衰的弋阳腔,已于2006年由浙江、河南等六省共同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中元节里大型社戏《目连救母》,鲁迅先生肯定看过好多次,而您看过一次吗?

请您如实地回答。

                               2014年8月8日于听雨斋

 

    http://s9/mw690/001nWxZHgy6L4KDjA5W98&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